本文作者:鲍鱼大咖

将军盖鲍鱼(将军鲍怎么吃)

鲍鱼大咖 2024-03-04 13
将军盖鲍鱼(将军鲍怎么吃)摘要: 本文目录将军帽营养价值将军鲍。。。赵高为什么用鲍鱼掩盖秦始皇尸臭秦朝真的有鲍鱼吗一、将军帽营养价值占据平潭人童年记忆的将军帽(即笠贝,平潭话俗称“斗笠仔”、“锅仔”),是其中不可不...

本文目录

  1. 将军帽营养价值
  2. 将军鲍。。。
  3. 赵高为什么用鲍鱼掩盖秦始皇尸臭秦朝真的有鲍鱼吗

一、将军帽营养价值

占据平潭人童年记忆的将军帽(即笠贝,平潭话俗称“斗笠仔”、“锅仔”),是其中不可不提的一道海鲜美味。无需搭配多余的酱料,只需简单的葱姜爆炒,便能“逼”出将军帽的鲜美滋味。被冠以“假鲍鱼”的美称,将军帽近年来售价陡增,如今一菜难求。本期,记者就带你了解岚岛海鲜名菜——将军帽的故事。

取名寓意吉祥

俗话说,将军帽不是帽,观音手不是手,说的正是有“将军帽”之称的笠贝。虽有其名,却非其物。生长在海边的渔民,汲取大自然的智慧,赋予笠贝生动的想象,因其贝壳形状像古时将军所戴的帽子,故被广泛称为“将军帽”,寓意吉祥,流传至今。

平潭天然的将军帽,长不过三五厘米,外罩一个薄薄的壳,像斗笠,也像一个倒趴着的小锅子,十分有趣。第一次看到将军帽的游客,大部分都会将它误认为是小鲍鱼。将军帽不仅外表形似鲍鱼,连口感韧性也相当接近,故而有着“假鲍鱼”的称号。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将军帽,颜色为黄绿色,肉质较脆,富有弹性。

说来也有意思,将军帽本是一种沿石头生长的贝类食物,其肉身紧吸在石头上并随之移动,底部没有硬盖保护。当有外物触碰它,它就会紧紧地吸住石头,很难被拿下。小小的贝壳紧紧吸附在岩礁上,据说可以承受住几百斤重的压力,不为狂风恶浪所动。渔民也只有借助薄钢片之类的锐利工具,才能勉强将其拿下。

营养价值丰富

“将军帽的通俗做法就是白灼、姜葱炒、药膳。”平潭望海大酒楼行政总厨陈忠说,白灼的烹饪手法可以展现出食材的原汁原味,姜葱炒可以高度提炼出海鲜的鲜味,而药膳则把将军帽的全部营养牢牢锁在浓汤里。

将军盖鲍鱼(将军鲍怎么吃)

简单的食材,不简单的烹饪手法。交谈中,陈忠演示了姜葱炒将军帽的过程。他选用平潭深海打捞的野生将军帽,总量一斤多的食材,刚好能够满足一盘葱姜炒的需要。待将军帽清洗干净后,放在漏勺中沥干,再放入切好的葱白、姜片备用。随着一把大勺掠过油面,铁锅加热,陈忠以极快的手速放入葱姜爆炒,随后加入将军帽,淋上海鲜酱油、调味等。

佐料,顿时香飘四溢。“将军帽的烹饪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肉质变硬,因此对烹饪时间的把控尤为重要。”陈忠一边说着,一边准备好盘子出锅,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不超过五分钟。最后撒上青葱,顿时色香味俱全,令人眼前一亮。朴素的海鲜将军帽,散发着光泽,令人垂涎欲滴。吃上一口,只觉鲜甜的滋味在口中蔓延,肉不多,吃的却是那口味。

据陈忠介绍,将军帽有抗癌、软化血管的功效。野生“将军帽”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元素,能养阴、平肝、固肾,对调节血压、润燥利肠也有一定效用。因此作为药膳,将军帽的营养十分丰富。陈忠说,加入少许当归、料酒、姜片等,就可以熬出美味的将军帽了。

捕捞需要节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潭的将军帽个头小,薄偏壳,依附在礁石上生长。“那时候的将军帽少被食用,也不值钱。”年近七旬的流水镇渔民李立志,回忆起小时候出海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二、将军鲍。。。

虽然鲍鱼的俗名也叫“将军帽”,但此将军帽非真正的鲍鱼,而是一种海洋贝类,因其壳面隆起,状似清代官员戴的帽子,渔民称其为“将军帽”。

将军帽像其它绝大多数贝类一样,缘石而生长,其肉身紧吸在石头上移动,底部没有硬盖保护。小小的贝壳紧紧吸附在岩礁上,据说可以承受起几百斤重的压力,不为狂风恶浪所动。其内质颜色为黄绿色,肉质较脆,富有弹性,吃起来韧性如鲍鱼,故又有“假鲍鱼”之称,营养相当丰富,是不可错过的美味。

甲壳类动物,身体外形像龟的脚,有石灰质的壳,足能从壳口伸出捕食食物。生活在海边的岩石缝中。也叫石蜐,在福州地区也叫笔架。

围胸目茗荷亚目的 1种。固着生活于沿海潮间带和潮上带岩石缝隙中。分布于东海和南海沿岸。

身体分为头部和柄部。头部侧扁,由楯板、背板、上侧板、峰板、吻板等 8个壳板形成壳室,基部有一排(21~31个)小的侧板轮生。壳板白色,外包一层牢固的黄褐色外皮。楯板三角形,较大;背板四边形,最大,上侧板位于楯、背板之间,窄三角形,吻板和峰板各1片,内凹。基部轮生小侧板三角形,内弯,其亚吻板和亚峰板略大。柄部侧扁,多略短于头部,完全被椭圆形小鳞片有规则地覆盖,内部肌肉发达,可伸缩,褐色或浅褐色。软体部分的躯体在壳室中,口器上唇无齿,大颚具5齿,6对蔓足,具4~8节的尾附肢;具交接器,但无背突。雌雄同体。无补充雄性(见图)。

该种受精卵初孵化为无节幼体,经金星幼体期,由第1触角附着盘分泌物质附着,以后经过变态成为小的个体。

最大的个体头部宽可达44毫米,高27毫米,柄部宽25毫米,长15毫米。

龟足是中国东海和南海的常见种,壳表常附有楯形矮藤壶,柄基部常有毛鸟嘴等蔓足类着生。在浙江舟山群岛以南岩石海岸,常成群固着在岩石缝隙中,有时密集成簇状,一受触动即紧缩柄部藏在岩缝里,以防止受到危害。沿海居民常取柄部肌肉为食,味鲜美

三、赵高为什么用鲍鱼掩盖秦始皇尸臭秦朝真的有鲍鱼吗

应该有很多人都听说过,在秦始皇死后,赵高为了掩饰秦始皇死亡的真相,用了一车鲍鱼来掩盖秦始皇的尸臭吧。秦始皇死后,秦朝的历史发展就和他所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了,赵高篡改了他的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而扶苏也因此而死,秦朝也就此走向了末路。而当时史书上记载赵高用鲍鱼发臭的味道来掩盖秦始皇的尸体的臭味。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呢?毕竟鲍鱼这种东西一直都不便宜,难道秦朝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吃的到鲍鱼了吗?史书上所记载的鲍鱼,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鲍鱼呢?秦朝的时候到底有没有鲍鱼?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赵高用鲍鱼掩盖尸臭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么一句话,“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记录的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进行东巡,没想到途径沙丘的时候因病去世,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沙丘之变。

当时赵高、胡亥和李斯三人,封锁了秦始皇病逝的消息,反而带着秦始皇的尸体继续东巡,想要等到东巡结束后,将秦始皇运送回咸阳,胡亥好安然继位。

然而夏天的气温非常高,秦始皇的尸体没多久就开始腐烂,散发出难闻的恶臭,胡亥等人为了防止旁人发现异常,于是就在车上装了一石鲍鱼,用鲍鱼的臭味来掩盖尸体散发的腐烂气味。

看到这里大家不免有些疑惑,难道在秦始皇时期,大家就已经能吃的起鲍鱼了吗?

2.古代真的有鲍鱼吗

秦始皇作为皇帝,哪怕是拿鲍鱼当饭吃也能负担的起,可是大家不要忘了,秦始皇是死在沙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广宗县一带,这里距离海岸线较远,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很难将鲍鱼运送到这个地方,偶尔能送到一些,也不过是了了数斤而已。

古代的物流运输速度基本和步行差不多,不然“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不会成为抨击统治者的诗句了。

而且,秦始皇再喜欢吃鲍鱼,也不可能在车上备一石鲍鱼啊,古代没什么保鲜的方法,不注意就会全放坏。

那么这里用来掩盖气味的鲍鱼到底是什么呢?

3.这里的鲍鱼说的是什么

其实这里所说的鲍鱼,并非是我们现代人认知的这种,而是用盐腌制的渍鱼。相比于我们现在的所说的渍鱼,古代这种鲍鱼的制作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释名·释饮食》中曾记载,“鲍鱼,鲍,腐也。埋藏奄,使腐臭也。”古代在腌制鲍鱼的时候,和我们现在腌制咸菜的方法差不多,和这几年在网络上比较火的鲱鱼罐头制作方法有一些相似。

将新鲜的鱼类去除内脏和鱼鳞后,放入高浓度的盐水中,能够达到长时间储存的效果。经过这类工艺处理过有臭味的鱼,便是鲍鱼。

然而通过这种方法制作的鲍鱼,虽然内部腐烂速度较慢,可依旧会有非常大的臭味,所以赵高等人才会想到用鲍鱼之臭来掩盖秦始皇的尸臭。

西汉有一位史学家叫做刘向,在他自己编撰的《说苑·杂言》中曾经写到:“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这里说的意思就是在卖鲍鱼的铺子里,闻的时间太久就感受不到鲍鱼的臭味了。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我们上茅厕一个样子,多闻两下就习惯了。

而在《孔子家语》中也曾有过类似的一段话,当然这两段话并非是单纯的讲述鲍鱼的臭,而是将鲍鱼比作小人,大致的意思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且将渍鱼称做鲍鱼也并非是从秦朝开始的,远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这种称呼了。

在春秋末年的时候,伍子胥一家因为被奸臣诬陷,无奈之下伍子胥只好一路逃亡,刚路过昭关不久,前面有一条大江横在了伍子胥的面前。伍子胥看着前面的大江正着急的时候,不远处一位渔夫划着小船靠了过来,把伍子胥给载了过去。

渔夫将伍子胥载到对岸之后,还从船上拿出来一些吃食,让伍子胥填饱肚子继续逃亡。而渔夫从船上取出来的吃食中,就有一种叫做“鲍鱼羹”的食物,这种鲍鱼羹就是用腌制的渍鱼进行制作的。

看到这里大家也都明白了,原来古人说的鲍鱼并非是我们现在的这种鲍鱼,而是说的和鲱鱼罐头相似的渍鱼,那么古代人到底有没有见过或者食用过我们现在的这种鲍鱼,如果有的话,他们将鲍鱼有叫做什么呢?最早食用鲍鱼又是什么时候呢?

根据各种资料所记载,我们能够翻找到有史料记载的食用鲍鱼,是在西汉时期,而且这个吃鲍鱼的人大家都很熟悉,这就是历史上堪称穿越者的西汉皇帝王莽。

在《汉书·王莽传》中写道:“莽军师外破,大臣内畔,左右亡所信,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啗鳆鱼。”是说王莽的军队被人打败,手下的大臣们也都一个个的叛变,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让王莽气的吃不下饭,只能够靠喝酒和吃鲍鱼勉强过日子。

当然,之所以王莽吃不下饭却能吃鲍鱼,这种非常罕见的病症在《本草纲目》中也有所记载,“鳆鱼,乃王莽所嗜者”

然而古代喜欢吃鲍鱼的并非只有王莽,一代枭雄魏王曹操除了好人妻以外,最喜欢的就是鲍鱼了。并且在曹操死后,曹操的亲儿子怕自己父亲在九泉之下享受不到这美味,所以在每次祭奠的时候,都会将鲍鱼当做祭品进行摆放。而曹操的儿子曹植也曾说过:“先主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

不得不说,亲儿子就是跟自己亲,自己死了之后还想着把鲍鱼当祭品,如果能够再献上两个人妻就再好不过了,九泉之下的曹操如是说。

也许为了证明自己是亲生的,曹丕平日里对鲍鱼也非常的喜欢,痴迷程度比他爹还要高。在《太平预览》中写着,曹丕有一次给孙权的礼物中就有一千条鳆鱼。

说实话鲍鱼对于这些统治者来说并算不得稀奇的物件,你这一次送一千条鲍鱼是什么鬼,这也吃不下呀。估摸着曹丕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毕竟都已经把自己最喜欢的食材送给别人了,别人也不好再说什么。

也正是因为曹操父子两人对于鲍鱼的喜爱,也使得当时权贵们都开始跟风,以至于在《南史·褚彦回传》中写道:“时淮北属魏,江南无复鳆鱼,或有间关得至着,一枚直数千钱。”这是赤裸裸的哄抬物价呀,得亏古代没有物价局。

一直到了宋朝的时候,依旧会将鲍鱼叫做鳆鱼,苏东坡还曾写过一篇《鳆鱼行》。而再往后的话,直至清朝,大家才开始将鳆鱼称为鲍鱼。

而且清朝的康熙皇帝也非常喜欢吃鲍鱼,在一次庆功宴上,还为每一位前来赴宴的将军发了一只烹饪好的鲍鱼,从此之后清朝更是将鲍鱼当做宫廷必备的珍贵食材,甚至还专门做了一个全鲍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