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福建鲍鱼和大连鲍鱼哪个好
福建鲍鱼和大连鲍鱼在品质上有所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1.产地:福建鲍鱼生长在温度适宜的海域,而大连鲍鱼则生长在寒冷的海洋环境中。
2.形态特征:福建鲍鱼壳长33~40mm,壳宽23~30mm,壳质厚,壳面较平滑;而大连鲍鱼贝壳较大,椭圆形,壳极厚,壳面粗糙,灰白色或黑绿色。
3.栖息环境:福建鲍鱼主要附着在海藻上生长,如紫菜、红藻、绿藻、石花菜等;而大连鲍鱼则喜欢吸附在岩礁的柱洞或坑洼处,不喜强光。
综上所述,福建鲍鱼和大连鲍鱼各有其特点和优势,无法简单判断哪个更好。在选择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鲍鱼品种。
二、鲍鱼是生长在海里的吗
是
鲍鱼是一种非常名贵的海产食品。它不是鱼,而是爬附在浅海低潮线以下岩石上的一种单壳类软体动物。
在鲍鱼的身体外边,包被着一个厚的石灰质的贝壳,它达个贝壳是一个右旋的螺形贝壳,呈耳状,它的拉丁文学名按字义翻译可以叫做“海耳”,就是因为它的贝壳的形状像耳朵的缘故。另外在鲍鱼的贝壳上都有从壳顶向腹面逐渐增大的一列螺旋排列的突起。这些突起在靠近螺层末端的一些贯穿成孔,孔数随种类不同而异。在我国北方分布的盘大鲍有4—5个,南方分布的杂色鲍有7—9个。我国古代,给鲍鱼起名叫“九孔螺”,就是从它的这种特征而来的。
鲍鱼的头部很发达,它的两个触角在伸展时很细很长。在触角的基部背侧各有一个短的突起,突起的末端生长着眼睛。在两个触角之间有头叶,头叶的腹面有向前伸出的吻,吻的前端有日。口里面有强大的齿舌,齿舌是许多贝类的特有器官,它是一个几丁质的带子,上面生着很多列小齿,形状很像锉刀,贝类就利用这些小齿刮取和磨碎食物。一般说来草食性的种类小齿的数目多,先端园,肉食性的种类小齿数目少,但强有力,先端常有钩或刺。鲍鱼是草食性种类,所以它的齿舌带上的小齿数目极多。
鲍鱼的足部特别肥厚,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足生有许多触角和小丘,用来感觉外界的情况;下足伸展时呈椭圆形,腹面平,适于附着和爬行。我们吃鲍鱼主要就是吃它的足部的肌肉。
鲍鱼的外套膜和贝壳的形状一样,整个覆盖在身体背面,与共他螺类不同的是在鲍鱼外套膜的右侧有一条裂缝,这个裂缝的位置与贝壳边缘的孔的位置相当,在裂缝的边缘上生长着触手。在鲍鱼活动时,这些触手便从壳孔伸出,司威觉的作用。外套膜边缘有裂缝是原始的腹足类的特征,像缝螺、有名的红翁戎和钥孔螺都是达样。
鲍鱼生活在水流湍急、海藻繁茂的岩礁地带,在沿海岛屿或海岸向外突出的岩角都是它们喜欢栖息的地方。鲍鱼多爬匍于岩礁的缝隙或石洞中,它们分布的水深随种类而不同,像我国北方的盘大鲍一般分布在十多米的水深处,在冬季为了避寒向深处移动,深度可达30米。到了春季慢慢上移,有的可在潮线下数米生活,小鲍鱼甚至在低潮线附近也能采到。
鲍鱼喜欢昼伏夜出,养在水池中的鲍鱼一般在白天蛰伏不动,只要天一黑就慢慢活动起来。特别是在10点以后至后牛夜3点以前最为活跃,达时它们的头部、足部全部伸展,外套膜裂缝上的触手自壳孔伸出,在池底或池壁爬行。它们爬行的速度每分钟可达50厘米。鲍鱼还有归巢的习惯,它们常喜欢住在洞穴里,夜间外出觅食,到快天明时又返回洞穴中居住。
鲍鱼喜欢吃褐藻或红藻,像盘大鲍很喜欢吃裙带菜、幼嫩的海带和马尾藻等。在水池中饲养的鲍鱼,每个每天能吃数十克小海带。鲍鱼的食量随季节而有变化,一般水温较高的季节吃得多,冬季不太活动,吃得少。当人们把海带投入养鲍鱼的水池时,虽然鲍鱼的头缩在壳中,但依靠此较灵敏的嗅觉,能迅速发现食物的方向而爬向海带处。当食物离它的身体还有一段距离时,它可以伸长下足前端的两叶,以抱合的姿式,把食物拉向口边,并伸出像圆盘状的吻部,用齿舌舐食。被它们吃过的海带常留有边椽带齿纹的牛圆形大窟窿。
鲍鱼的繁殖,跟一般螺类不一样。一般螺类大多是经过交尾繁殖的,而且它们在产卵时都分泌膜质或胶质的东西,把卵包被起来,单独产出或构成卵群。鲍鱼是雌雄异体,可是它并不进行交尾。到繁殖季节,雄性和雌性的生殖腺成熟以后,便分别把精子和卵子排到体外的海水中,卵子在海水中遇到精子就可以受精发育,它的这种繁殖方式是和双壳类的繁殖很相似的。鲍鱼的雌雄性从外表不容易看出来,必须看它的生殖腺才能判定,在繁殖季节生殖腺很发达,雌性的呈深绿色,而雄性的呈淡黄色。鲍鱼的产卵时期随种类和地区而不同。在青岛,盘大鲍一般在夏、秋两季繁殖,卵子受精后经过浮游的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以后沉于海底变态成幼鲍。鲍鱼的生长此较慢,一年后贝壳大体可达2—3厘米,二年后大的可达4—5厘米。壳长10厘米以上的鲍鱼大约要长六、七年。
鲍鱼的种类很多,分布也很广,几乎世界各地的海里都能找到它。我国沿海也都有鲍鱼分布,在北方,以大连及长山八岛出产较多,出产的都是盘大鲍,它们的个体较大,呈卵圆形;在南海出产杂色鲍和耳鲍等,杂色鲍和盘大鲍的形状相似,但个体较小;耳鲍体形较长,贝壳更像耳朵,它足部的肉最肥厚,平时贝壳不能完全把它包在里面。
鲍鱼的肉很好吃,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喜欢食用。但它的自然产量较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人们都想办法养殖它,目前在日本已对鲍鱼的养殖做了很多工作。我国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工作,为鲍鱼养殖建立了一定的条件。鲍鱼除了鲜食以外,还可加工制成罐头、鲍鱼干。它的贝壳叫石决明,是常用的中药药材。此外,鲍鱼的贝壳还可以用来制造工艺品。
三、大连鲍夏天怎么养
鲍俗称鲍鱼,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科。为名贵的海珍品,被列为海产“八珍”之冠。鲍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现代医学从鲍体内提取的“鲍灵素”具有抑制癌的作用。鲍的壳俗称“石决明”,是名贵的中草药材可治疗眼病、气痛病、高血压及其它炎症。
三大鲍种
(1)皱纹盘鲍:具有一个大而坚厚的贝壳,螺层三层,缝合线浅,壳顶钝。壳边缘有一列突起,末端有4—5个开口,紧靠突起的外侧有一条与突起平行的凹沟。壳外面深褐绿色,生长纹明显,无大的褶壁,贝壳内面银白色。
大连物理农业:鲍鱼饲养及其使用的物理方法(1)
(2)杂色鲍:螺层三层,基部缝合线深,渐至顶部不明显。壳顶钝,稍低于体螺层的高度,成体多被腐蚀,露出珍珠光泽。由壳顶向下,从第二螺层中部开始至体螺层末端边缘,有一列突起,共约20余个;靠体螺层边缘的是7一9个开孔。壳内面银白色,具珍珠光泽。
大连物理农业:鲍鱼饲养及其使用的物理方法(1)
(3)耳鲍:生活习性与杂色鲍相似。壳表面绿褐色、黄褐色,并有紫色斑纹,壳内表面为银色,属暖水性种类,产于台湾、海南以及西太平洋。
大连物理农业:鲍鱼饲养及其使用的物理方法(1)
第一节鲍的生态习性
一、鲍的生活习性
(一)栖息环境
鲍喜欢栖息于近海潮流畅通、水质澄清、有海藻生长的岩礁地带。。
鲍栖息的水深与种类和个体大小有关。杂色鲍为1~20米,皱纹盘鲍较多栖息在2~10米,而日本的大鲍栖息水深可达50米。幼鲍一般生活在近岸的1~3米深处,成鲍则栖息较深水层。
岩礁是鲍营吸附和匍匐生活的基面,是鲍栖息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鲍的栖息量与岩礁的不同形状有很大关系。日本学者把鲍在岩礁上栖息部位分为五种类型:洞穴型、棚型、凹面型、石下型、露天型。
(二)匍匐习性
鲍借助宽大的足,平展的摭面及其可蠕动的机能,吸附在岩礁上,爬行运动于礁棚和洞穴中,任凭风浪也难把它击落。鲍的匍匐速度较快,每分钟可移动50~80厘米。鲍的吸附能力很强,一个壳长15厘米的鲍,当充分吸附后吸附能力可达200公斤左右,
鲍的生活有昼伏夜出,季节移动和深浅移动等习性.
(三)鲍的摄食习性
1、匍匐幼体和稚鲍的摄食
鲍的幼体在进入匍匐期以前,即浮游生活阶段,主要依靠卵细胞中母体提供的卵黄物质作为发育所需能量的来源。因此,鲍的人工育苗,在浮游幼体阶段一般不需要投喂任何饵料。鲍的幼体明显摄食活动,开始于匍匐期以后,匍匐幼体和稚鲍最初只能舐食10~15微米的附着性舟形藻、卵形藻等。随着生长,可摄食较大的硅藻和一部分海藻及有机碎屑。
2、幼鲍和成鲍的摄食
5毫米以上的幼鲍开始摄取小型柔嫩的海藻为食料,如浒苔、石莼以及裙带菜、海带的嫩叶等。
成鲍为杂食性,但以褐藻为主,兼食红藻类、绿藻类以及附着性硅藻等。
鲍除对不同种类饵料有选择外,对同一种海藻而言,通常喜欢吃柔嫩的,
鲍摄食不同种类的海藻,对壳面的色泽也有影响,特别是在投喂不同种类的单一饵料情况下,壳面的色泽变化尤为明显。
鲍的摄食同鲍的活动习性一样,也有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鲍的摄食量的季节变化也很大。
大连物理农业:鲍鱼饲养及其使用的物理方法(1)
第二节鲍的繁殖与生长
一、繁殖
(一)繁殖期福建省东山产的杂色鲍,在水温24—28℃的5—8月间性腺发育相继成熟。25一26℃的5月中旬一6月下旬为繁殖盛期,7月份以后为繁殖后期的延续阶段。
黄渤海产的皱纹盘鲍在水温20—24℃的7一8月份开始繁殖,南移至福建东山后,相继两年的生殖适温无明显变化,在水温21一24℃的4一5月间进行繁殖。。皱纹盘鲍性腺开始发育的水温为7.6℃。
(二)繁殖习性
鲍的群体组成中,雌稍多于雄,三龄左右开始生殖。杂色鲍产卵生物学最小型是35毫米,黄渤海的皱纹盘鲍产卵生物学最小型是43一45毫米。
性成熟时,雄性生殖腺为奶黄色,雌为浓绿色,不需解剖,将足及外套膜掀起即可分辨。
排放精卵时,生殖细胞由生殖腺进入右肾腔,通过呼吸腔,再从出水孔排出体外。
雌鲍的产卵量与个体大小有关,8厘米以上个体产卵量可达120万粒,6厘米左右个体产卵量一般在80万粒左右,最大个体产卵量可达200万粒以上。
(三)生殖细胞
1、卵观察未成熟卵巢的组织切片,卵直径40一70微米。成熟卵细胞径长达100一270微米。
在人工诱发产卵的情况下,卵子往往成短圆筒状或粪块状排出体外。卵的大小依种类而有不同。含卵膜的卵径一般在200--280微米,卵黄径160--180微米,杂色鲍卵径200微米,卵黄径180微米。鲍的成熟卵,植物极色稍淡,动物极色浓,卵膜外为胶质物所包,直到幼虫孵化后还存在。
2、精子成熟后放散的精子有头部、中部和尾部之分。长60微米左右,在22一23℃的条件下,成熟精子贮存超过3小时,其活力明显减弱,但尚具受精力。
3、胚胎和幼虫发生
(1)担轮幼虫
(2)面盘幼虫
(3)围口壳幼虫
(4)上足分化阶段的匍匐幼虫
(5)稚鲍
二、生长
(一)生长
1、幼虫的生长我国杂色鲍在幼虫发育的过程中,平均水温27℃,海水比重1.022-1.023的条件下,担轮幼虫发育到面盘幼虫需10小时左右,个体每天增长20微米。从初期匍匐幼虫发育到围口壳阶段需要1.5天,个体每天增长15微米。围口壳阶段发育到上足分化阶段的匍匐幼虫需要9天左右,个体每天增长50微米。上足分化后的幼虫,个体增长逐渐加快,平均每天增长80微米以上,到形成呼吸孔的稚鲍,生长较快的个体需24.5天,壳长为1.85毫米,平均每天增长67微米。皱纹盘鲍幼虫发育到稚鲍阶段,壳长为2.35毫米,平均日增长63微米左右,和杂色鲍幼虫的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2、稚鲍与幼鲍的生长
杂色鲍出现第一呼吸孔需24天。壳长在2.00-2.26毫米,上足突起为22一23对,呼吸孔2个。这时壳内面开始出现珍珠光泽。32天壳长达2.52毫米,上足突起34对,呼吸孔4个。贝壳的色彩为褐赤色,呈火焰状(壳背的色彩由于饵料的种类不同而有变化)。60天壳长达5.9毫米,呼吸孔11个。67天壳长达7.6毫米,壳宽5.2毫米,呼吸孔13个,头部触角呈鞭状,色黄,上足突起显著增加,吻部出现黑色色素。
杂色鲍随个体的成长,呼吸孔数不断增加最后由于机能关系,只保留5一6个,其它逐渐关闭。
3、成鲍的生长
壳长3一5厘米的鲍生长较快
(二)影响生长的因素
1、饵料
2、温度幼鲍与成鲍的生长速度在适温范围内也随温度升高而加速。
第三节鲍的人工育苗
一、亲鲍升温促熟蓄养
(一)意义在北方,皱纹盘鲍的自然产卵期一般在7月份,海上水温与气温都将临高温时期,此时对鲍幼虫和早期稚鲍的饵料——如舟形藻、菱形藻等底栖硅藻的培养不利,从而影响幼虫与稚鲍的发育生长,造成死亡率高。另外,进行常温育苗,到冬季水温下降时,幼鲍个体较小(一般壳长1厘米以下),下海越冬死亡率极高。为了满足幼鲍饵料的需要和延长越冬前的生长期,提高越冬成活率,采用升温蓄养亲鲍,使之早产卵,早育苗,是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
(二)设备的基本要求
选用适于保温和控制光线的育苗池作为升温蓄养亲鲍池。可将亲鲍装入笼内,吊养于池中,或在池底放置深色塑料板或瓦片制成拱形巢穴,供亲鲍栖息。池子应备有充气、升温、控温的装置。
(三)促熟蓄养开始时间
根据有关报导,鲍性成熟的有效积温在1000℃以上以下式计算
n
Yn=∑(Ti—7.6℃)
i=1 Yn为有效积温,Ti为蓄养水温,即有效积温等于蓄养期每天蓄养水温减去鲍生物学零度(即7.6℃)后的总和(当Ti<7.6℃时不计入)。因此,当蓄养水温18一20℃时,使有效积温达1000℃,需要时间约3个月,所以亲鲍促熟蓄养需在采苗前3个月开始。
(四)、亲鲍的选择
皱纹盘鲍个体大小在8一9厘米以上,体质健壮,无创伤,足肌活动敏锐。雌雄比例为4:1。
(五)亲鲍蓄养量和蓄养密度
亲鲍蓄养量与亲鲍年龄或个体大小有关,尤其与体质强弱有关,一般每100克亲鲍能产卵100万粒计,则可根据计划采苗量来确定亲鲍数。为确保获得优质卵,亲鲍的数量可增加4一5倍。蓄养密度大小与蓄养条件(如充气、换气)有关,一般蓄养密度每立方米水体可蓄养亲鲍20~25只左右(约2,000~2,500克左右)。
(六)蓄养管理
蓄养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加温、充气、换水、投饵。可利用封闭式管道加热或电热线加热,每天升温2℃,至20℃时保持恒温。昼夜连续充气,充气量为每立方米水体中约6~8升/分,使海水含氧量保持在5.0毫克/升。每天移笼(或巢穴)换池1次,换池温差应小于±0.5℃。每2天投饵1次,投饵量随水温上升而增加,当达到20℃时,一般一次投饵约为亲鲍总重的20~30%,具体投饵还要视笼中剩余饵料量酌情增减。
二、底栖硅藻的培养
底栖硅藻是鲍的幼虫和稚鲍的主要饵料,能否满足幼虫和稚鲍的摄饵需要,决定着人工育苗的成败。底栖硅藻是一种附着性的单细胞藻类,因此,必须以透光性较好的薄板(或薄膜)等作附着基。
(一)藻种的选择
选用当时当地繁殖生长的适宜底栖硅藻作藻种,一般可选择小型的舟形藻、菱形藻和新月藻等。这些藻类可以从常流水的海水管口或在贮积海水的池壁上用药棉等擦取,洗入三角烧瓶中,培养后加以选择。亦可将塑料薄膜挂于海带养殖筏架上,等5一7天附着底栖硅藻后再洗刷下供接种用。或从海上取回鼠尾藻等褐藻类在过滤海水中洗刷,将附生的底栖硅藻刷下,所得藻液水用Nx103筛绢过滤作藻种,但此法所得藻类多半为较大型的楔形藻、卵形藻、菱形藻等,可用作稚鲍剥离前饵料不足时的补救措施。
(二)接种与培养
将高锰酸钾或漂白粉消毒过的饵料板(或薄膜)插入鲍的采苗架上(其规格见采苗板的选择),于采苗前一个多月置于经陶瓷过滤器过滤的海水中(或经棉花过滤、消毒过的海水),按单细胞藻培养要求加入营养盐(即N:P:Fe:Si=20:1:1:1),然后将适量藻液(种)均匀地泼于池中,使藻种附于饵料板(膜)上,3天后将采苗架倒置,并投营养盐,以后每3一5天半量换水,再投营养盐。
此外,也可用筛绢(Nx103)过滤海水入池中,将海水中带入的底栖硅藻作自然藻种,不需另行接种,仅按上述方法定量投营养盐,待半月后每隔3一5天,半量换水,再投营养盐。但此法需在采苗前2一3个月将饵料板(膜)浸入池中,
在培养过程中应避免强光,否则将会使绿藻大量繁殖而使底栖栖硅藻受到抑制。一般光照在1000~2000勒克斯较宜。可经常反复倒置采苗架,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绿藻的繁生。
三、采卵
(一)诱导刺激方法
1、紫外线照射海水法用市售的波长3537A,30瓦紫外线灯管两支(一般需备用2一4支),灯管两端的接线柱要用环氧树指密封,以防漏水。照射的容器(水族箱或小水池)大小以容纳紫外线灯管为宜,容量100一300升左右。
照射方法:紫外线灯管可直接放入水体中照射或挂于水面上5厘米左右,在水簇箱内注入新鲜的过滤海水,水深25厘米左右,箱外用黑布遮盖,以避免紫外光外射,然后即可开灯照射。实践证明以300~500毫瓦·小时/升为好。
照射剂量(毫瓦·小时/升)=(杀菌灯功率(毫瓦)×照射时间(小时))/照射水量(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