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中药速记口诀
给你介绍一本速记中医药性的好书《谐趣药性赋》
本书是继《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之后的一本歌诀体裁中药药性速记书册。它适应时代迅速发展的要求,使药性的速记又上升一个台阶。
本书特点是“快”,“准”二字。【快】是记得快,本书的《谐趣药性歌》可让您在数日内,记牢600味中药的药性。【准】是记得准确。对每味药的四气(寒、热、温、平),五味(酸、苦、甘、辛、咸,酸苦、酸甘、酸辛、酸咸、苦甘、苦辛、苦咸、甘辛、甘咸),
归经(肝、心、脾、肺、肾、肝心、肝脾、肝肺、肝肾、心脾、心肺、心肾、肺脾、肺肾、肝心脾、肝心肺、肝心肾、肝脾肺、肝脾肾、肝肺肾、心脾肺、心脾肾、心肺肾、脾肺肾、及入四经、入五经者),可记得一丝不错。对600多味中药,绝无记混、记错之弊病。
本书第一章,讲记忆的规律。即用一“字“代表上述每味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归经),称之为“字标”,取其作用如机器之“标牌”意,见牌即知,一目了然。其规律用《字标图》表示,可供查阅。如果今后再有新发现之中药,可据其药性,填入其中,其字标自定。这为今后,不断发展增多的新药,记忆药性,留下广阔前景。
本书前一、二章,讲基本知识,三、四章为研习专题,第五章为附录,供参考之用。
本书,实为欲迅速掌握数百千药性的,中医药系的学生、中医执业人员,难得的一本好书。数百年来记药性难的苦脑,今后将一扫而光。快买一本吧,成功在向你招手!
--------------------------------------------------------------------------------
[前景]如果中央中医药管理部门采纳本发明,在全国范围内,将‘中药名’全部改成‘附标中药名’,一夜之间,困惑中医界数千年的‘记药性难’的苦恼,便可烟消云散。毕一生精力还记不准百味药性的教授、教师、学生、医生都得到解脱。他们再也不用去死记硬背‘药性’了。例如:‘柴胡’变成‘整柴胡’,一看到[整]字,就知道‘柴胡’是治肝、心、脾经病的药;其味苦,善燥湿、消炎、降下、通便;其气寒凉,寒可清热泻火、凉可凉血养阴。[整]的拼音为[Zhěng]:其声母为[Zh]代表入肝心脾,其韵母为[Eng]代表味苦,其四声为[第三声(√)]代表性寒凉。不但中国人一看便知,就是外国人,只要他会念拼音,他照样可以无师自通。可见[本发明]对中医在国内的普及、对中医在国外的推广的意义已不言自明。而实现此目标真是太简单了。只需政府下一个通知(从即日起,全国和中药有关单位,一律把‘中药名’改为‘附标中药名’);想学药性的人背诵两个小歌(声母代表归经歌、韵母代表五味歌)大约用两天的时间就可实现了。
其次是背读歌诀法:每天背一句,用112天就能记牢、记准700味中药药性。与背一辈子也记不清100味的速度相比,岂不是天壤之别。
1向您介绍一本快速记忆药性的书。
中医发展到今天,面临的两大难题:就是辨证不会诊脉,论治不会用药。
不会诊脉是学习方法问题,不会用药则是因为药性太难记。
药性为什么难记呢?这是因为每味药有三类共1125种(25×15×3=1125)量值。记一味容易,多了就容易记混、记错,非常难记。就像记一件上衣的尺寸一样,它有身长64cm、领大42cm、肩宽50cm、胸围114cm、、袖长53cm、等尺寸,记一件较容易,记两三件的尺寸还可以,要想记三十件五十件而不记错,哪就困难了。记药性的难处正是如此。一味药,它有25种可能的归经,15种可能的味,最少可分寒热平3样气,记一味较容易,记两三味还可以,记30味50味而不记错,就难了。古人正是为解决此问题而为后人编写了《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在人类认识二千五百多种药的时侯,编了《药性赋》记载了240味常用药。后来在人类认识五千多种药的时侯,编了《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记载了400味常用药。到人类已认识一万多种药的今天,若还按常用药与现有药总数为8%比例计算,人们理应掌握800味常用药,才算与时代同步。因此必须创造新的记忆法以满足时代要求。这就是我编著《谐趣药性赋》的初衷。
二、本草纲目中有那些药名
《本草纲目》主要介绍了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主要有:
1、半夏
中药名,又名三叶半夏,半月莲、守田、水玉等,又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的水半夏和旱半夏。因其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是夏季过了一半,故名。半夏本是有毒的植物,作为中药可以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主治痰湿水饮,呕吐,咳喘等症。
2、紫萱
紫萱,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忘忧草,其实就是黄花菜。据《诗经》记载,古代有位妇人因丈夫远征,遂在家居北堂栽种萱草,借以解愁忘忧,从此世人称之为“忘忧草”。其入药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
3、桂枝
桂枝,别名:柳桂(学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
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4、麻黄
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买麻藤纲、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别名:草麻黄,华麻黄,拉丁文名:Ephedra sinica Stapf,麻黄科、麻黄属草本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
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与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为草本状灌木,采用部位为草质茎,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5、薄荷
薄荷,土名叫“银丹草”,为唇形科植物,即同属其他干燥全草。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根茎横生地下,多生于2100米海拔高度,但也可在3500米海拔上生长,是一种有特种经济价值的芳香作物。
全株青气芳香。叶对生,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后结暗紫棕色的小粒果。
薄荷是中华常用中药之一。它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麻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桂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薄荷
三、樟帮***中药炮制大帮
樟树位于我国江西省,是我国著名的“药都”,以药材交易、饮片炮制而闻名。樟帮药业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南方药材集散和加工炮制的发祥地,被人们称之为“药墟”、“药市”、“药码头”,为我国南方中药业的中心。后经南宋著名药师侯逢丙来樟树设药加工,开店经营,奠定了樟帮药业的基础,至明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樟帮药业发展体系。
樟树帮作为我国四大传统炮制技术流派(樟树帮、建昌帮、京帮、川帮)之一,在道家文化与医药文化上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氛围,尤其构成了药事、药业、药俗和药膳为一体的樟树帮药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以来,对于我国地方炮制传统流派中的“医”与“药”研究多围绕着技术整理和特色挖掘,但对于其文化内涵较少涉及。由于中药炮制技术传承数千年,其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中医药本身,而是具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内涵,因此,本文对樟树药帮的形成历史,道教文化与药文化的关联,樟树的药事、药业、药俗和药膳等方面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以期为樟树帮药文化的发展历史研究提供参考。
樟帮白芍飞上天 樟树帮形成的历史背景
樟树的药业发展有1800多年的历史,以当地药材“樟”命名,始载于清道光《清江县志》,反映出这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由于自古以来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樟树自然而然成了重要的交易地,为樟树药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道光年间,樟树商界集资兴建了江西省古代第一大码头—上石埠码头,标志着樟树“药码头”的正式形成。除了水上交通外,早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尉屠睢便率军征岭开辟了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道—通南越道,樟树正处于这条官道的中心位置。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为便利军事运输,政府修通了贯穿江西省内乃至湖南省的湘赣大路,至此,樟树镇已成为了东西南北交通的枢纽,即明吏部左侍郎熊化在《樟树镇记》描述的“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这是樟树药界之所以鼎盛繁荣的有利背景。
“见刀认帮”之樟刀 樟树帮的文化
道-药名山
樟树市郊有闻名于世的道教名山阁皂山,山名始见于东汉,因其“形如阁,色如皂”而得名。阁皂山风景独特、药材丰富,吸引了许多有名的道学家、丹术家来这里采药炼丹。汉代道教始祖张道陵在西坑挂壁峰设坛;三国时,吴国葛玄在东峰采药炼丹;晋代,丁令威在丁仙峰修炼。此后,大批道学家、丹术家接踵而来,包括孙智谅、曾昭荣、谢仲初、葛洪、葛长根、杨介如、杜行正等。至唐仪凤年间(公元676~ 679年)道士孙道冲请于朝,中宗诏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宋代皇帝笃信道教,阁皂山的宫观盛极一时,“今学之士五百人,为屋一千五百间”(宋杨申的《阁皂山景德观记》),蔚为壮观。
除了景色优美与道教文化之外,阁皂山还是个天然药场。山中盛产的植物药材有当归、厚朴、杜仲、白术、佩兰、吴芋、紫苏、天麻、山棱、勾藤、半夏、天南星、黄精、防己、射干、瓜蒌、百部、花粉、辛夷、卷柏、山楂、贯仲、木番、芡实、藕节、莲须、桑椹、竹叶、桃仁、薄荷、车前、苍耳、菊花、八棱麻、金银花、金钱草、大青叶、石昌蒲、鱼腥草、益母草、夏枯草、穿心莲、仙鹤草、蔓荆子、七叶一支花、白花蛇舌草、茯苓、沙参、乌药、葛根、首乌、前胡、桔梗、玉竹、天门冬、肿节枫、大血行、大活血、千斤拔、绿花针、白马骨、毛老人、乳党参、山豆根等100余种。动物药材有虎骨、豹骨、鹿茸、穿山甲等,还有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菜花蛇、乌梢蛇、蝮蛇、祈蛇等可以入药。矿物药材有丹砂、矾石等。阁皂山丰富的道教文化氛围与品种齐全的药材造就了樟树帮道教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融合,有力促进了樟树药业的发展。
道-药名家
在道与药融合方面,最著名的人物应为既是道教大家、又是医药学家的葛玄。葛玄,字孝先,祖籍山东琅玡。早年从右慈学道,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影响,年十八、九便渐得道教精髓,被道家尊称为“太极仙翁”。一生遁迹山岩,周游列国,曾在括巷、南岳、罗浮诸山炼丹,均未成功。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葛玄来到阁皂山,从北麓策杖而上,在东峰找到一处岩洞,以为“真神仙之宅”,于是选定这里修炼金丹。他谢绝人事,闭门读书,刻苦著述,撰成《祭炼大法》,《天生宝箓》和《箓符秘诀》等道家秘箓。他将道家文化与医药文化紧密结合,每日采药炼丹,闲来无事时,就与樵夫农妇共话农桑。一次时逢盛夏,葛玄在丹灶前连日炼丹,烟董火燎,身上生出许多红疹,燥痒难耐,经当地山民指点,在山间采来土茯苓、葛根,用泉水熬成药汤沐浴,红疹痊愈。从此,炼丹与采药成为葛玄在阁皂山的主要活动内容,他在炼丹的水土选择,药物药性疗效识别、鉴定、加工炮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认为是樟树中药材加工炮制的创始人,开创了樟帮药业的先河,并以此带动了樟树道与药文化的发展。
葛洪,字雅川,号桴朴子,是葛玄的侄孙,同样是晋代著名丹术家、医药家。他自幼随葛玄高徒郑隐学炼丹术,后来继承葛玄衣钵,采药行医,炼丹制药,往来于阁皂山、西山、玉笥山、罗浮山之间。葛洪平生同样有许多著述,共有220卷,最著名的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和《西京杂记》等。
薄暮夕晒 樟树帮药事
樟树帮最为著名的应是相关的药事活动,包括对药材的鉴别、净选、加工、切制、炮炙等方面的技术,均具有显著的特色,并以此总结出识药之绝、抖择之优、切制之精、炮炙之秘、成方之独,至今仍然产生深远影响。
识药之绝
鉴别药材,俗称识药。识药不仅在于识别药材的品种,还包括识别药材的产地、真伪、优劣和质级。樟树各药材行、号、店、庄,都有识药的高手。药材一到手,他们就能说出其产地,辨明真假,鉴定质量。民国年间,金义生行有位老师傅叫敖攀福,他检验药材白天不用开包,夜间不用点灯,走近药材便能准确辨别药材。他执掌货栈六十余年,从未出过差错。识药也是药业学徒的必修课。他们从业之初,就要背诵识药口诀,练就识药基本功。在师傅指教下,对于识药的基本技术,如摸、看、嗅、闻、尝等,均一项一项刻苦练习,先是开眼练,然后是闭眼练,成年累月,渐渐练就了许多识药绝招。
抖择之优
即对药材进行选净、分级。俗话说“药抖千层灰”。古时药材的抖择操作过程包括了抖、簸、筛、刷、捡、摘、揉、擦、砻、拭、刮、刨、插、劈、杵、揭、碾、轧、锯、榨、淘、切等办法,以除去灰尘、泥土、杂物、碎屑和非药用部分,现代炮制技术的净选加工方法即承袭于此。抖择不仅可去除杂质,更重要的是可使药材增值。药材经抖择之后,质量明显提高,因而价值成倍增长,故有“药无十倍不卖”之说,与现有的优质优价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芪阿胶。例如,樟树有俗语称:“吃的肉桂饭,穿的厚朴衣”,厚朴经抖择后每斤售价可翻3~4倍,稍加制作“上油”,使之外表显现金花灿烂颜色,再配以精良装璜后,价格更是在10倍以上。
切制之精
樟树的切制工序包括了洗、润、切等工艺。精美的饮片需由精致的工艺进行打造。樟树帮著名的长春药店老药工余寿祥,能将一寸长短的白芍,切成360片,片片薄如蝉翼,飘如飞雪,被赞为“白芍飞上天”。完整光滑匀称的白芍饮片,名震全国药界;同时,药材切制还带动了相关的刀具行业,民国时樟树熊文芹兄弟打制的片刀、药刀精致锋利,面小口薄,被誉为“樟刀”,为长江流域和江南各省药工所习用。
第一道为洗药,包括洗、浸、泡的方法。有的质地坚硬药材要浸泡多时,有的疏松草类药材则要“抢水洗”,不能浸泡。如芳香性草本药材荆芥,“久洗无药味,久泡无药气”。樟树药业界洗药重视季节和药材质地的差异,灵活掌握洗药时间的长短,他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编成口诀:洗药四季水,四季各相宜;夏秋须快洗,春冬不着急;药硬洗宜久,药软莫迟疑;遇到芳香药,随洗随捞起。
第二道为润药,讲究“润功”。润功之重要,在于不失药物有效成分。樟树药业界俗语称:“三分刀功,七分润功”,“切药的徒弟,润药的师傅”。樟树润药的方法有盖润、闷润、露润、捂润。盖润就是将洗好的药材用湿麻袋遮盖,使药材润透为度。闷润就是将团块状药材洗后置容器中密闭,使之表里内外四周润度一致,如川芎,白芍之类多用此法。露润就是将药材置于露天,使其自然吸潮润软,这主要用于易溶解的药材,为避免水洗失去有效成分。捂润则是在切制前用湿热毛巾捂一下,使之既湿润好切,又不失有效成分,多为高档、贵重药材所采用。润药口诀为水分缓缓渗原药,内外均匀都一致。条坚药材微弯曲,块状药材掐入止。粗大药材无白心,贵重药材捂捂湿。太软难匀片子差,太硬伤刀又费力。
第三道为切药,樟树帮切制饮片最讲究刀功,各店号最佳刀工被称作“头刀”。刀功就是切制的功夫。樟树药业界切制能要求是厚薄一致、断面整齐、造型美观、容易出汁。根据药材形状、质地及药用需要,切制的饮片有各种规格和形状,大致可分为圆片、骨牌片、斜片、直片、肚片、刨片、段子、骰子、粉末、劈块、剪片、块粒等13种类型,其中圆片如白芷、白芍;骨牌片如杜仲、黄柏;斜片如黄芪、甘草(又称柳叶片);直片如白术;肚片(片张大、两面光亮、易现霜)如厚朴、肉桂;刨片如檀香、犀角;段子如荆芥、香薷;骰子如阿胶珠、骰子苓;粉末如田七;劈块如降香、油松节;剪片如七爪毛化、陈皮;块粒如蔻仁、山楂等,经过樟树帮方法切制的饮片,药长短适度、厚薄相宜、粗细得当、易于出汁。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的中药饮片片型相比,肚片、刨片、段子、骰子、劈块、剪片、块粒均具有独特的樟树帮药文化印迹。
炮炙之秘
樟树帮炮炙药材,讲究选料独特,重技术、工艺结合,技术、工艺与药性结合,技术、工艺与临床应用结合的“三结合”。在药性和用药归经上,应用“三不同”,即用不同辅料和方法,不同炮制程度,达到不同临床应用的要求。依据不同炮制方法,总结出“逢子必炒,药香溢街”、“炒黄的药黄而不焦而香气回溢”、“火炮的药松泡酥脆”、“火煅之药酥而不坚”、“炒炭之药焦而存性”等炮制特点,并充分运用辅料炮制,有酒洗、酒炙、酒蒸等方法;以甘草、皂角浸渍而解毒,滋补药重蒸闷,藤黄山羊血制而去毒,鳖血炒柴胡,童便浸马钱子,七制、九制香附等特色方法与品种。
在独特的炮炙饮片品种方面,独具匠心的制作工艺与复杂的炮制程序是樟帮饮片炮制的秘诀,如制柴胡、制珍珠、制马钱子等。
制柴胡,古法多用酒制,取其上行、解表和里、升阳解郁之功,但樟树药材炮制的传统经验认为,酒制柴胡虽能升阳,亦能劫阳,因此凡阴虚阳浮者不宜酒制。樟树帮独以鳖血炙柴胡,既有升浮之性,又兼清肝退热、截疟之功,对骨蒸劳热及疟疾病人最相宜。
制珍珠,古法用药冲皿捣碎,捣得珍珠四溅失落,又难煎出药的有效成分。樟树创造了豆腐煮珍珠的办法,即将珍珠用绢布包扎好,把包好的珍珠放在豆腐上,再覆盖上豆腐,豆腐重合固定后加清水煮2~ 3 h,然后去掉豆腐取出珍珠即可。经过这样制作的珍珠,用手指便可搓揉碎,晒干研细过筛,即为珍珠粉。
制马钱子是樟帮最具特色的品种之一。马钱子历来有砂炒、油煎等方法,樟树帮药工经过比较、鉴别,独取尿泡法,采用童便来制马钱子,认为马钱子与童便都具有活血通筋的功能,用童便制马钱,两者相得益彰,功效更为显著,同时还可缓解马钱子的毒性,减轻副作用。
成方之独
樟树药帮制作的方剂具有许多独特的经验,如参茸黑锡丸,在原黑锡丸配方(原方出自宋朝普宁寺高僧慈大师,含12味药)基础上,增加了人参、毕澄茄、母丁香、益智仁、化桔红、法半夏、鹿茸、赭石共8味药,取其增强温中壮阳之效,并重用红参、附子、鹿茸,以起回阳、益气、急救之功。追风苏合丸,在古方苏合丸的基础上增加了祛风散寒、化痰顺气功能的药物,处方由桔梗、僵蚕、蝉蜕、牙皂、制白附、防风、天麻、胆南星等17味药组成,成为治疗感冒风寒、咳嗽多痰的名药。成方药的制作使得樟树帮中药在临床应用方面疗效显著、独树一帜。
厚重“樟帮” 樟树帮药业
樟树帮药业历经了从小规模药摊,到较大规模的药店,再到小型的药材集中交易药墟及规模较大的药市,乃至成为全国闻名药码头的系列发展,使樟帮药业由零星变为壮大,为后世“药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药摊
三国时期,阁皂山山民渐渐积累和丰富了识药、采药、行医看病的知识。当山下赣江、袁河两岸水患频发、瘟疫流行之时,一些懂医识药的人便到淦阳(樟树的古称)摆摊卖药,悬壶施诊,形成了“药摊”文化。
药店
汉晋年间,在摆摊人中间开始出现了一些医药技术渐精、获利较大的老板,他们开始专门从事医药业。南北朝时期,他们开始有了初步分工,这时樟树药摊就逐渐过渡到了药店。药店分2种类型,1种兼医带药,1种则专门卖药,而前者渐渐盛行,从而使樟树传统的药店模式固定成为前堂郎中坐诊,中堂药师卖药,后堂药工制药。现在樟树的药店仍保留了这种传统。
药墟
从两晋到唐宋,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唐代,樟树本地产的枳壳、枳实、陈皮、苏叶等开始批量外销,于是樟树镇便出现了专门进行药材交易的药墟。在墟场上立一石碑,上书“药墟”二字。药墟也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交易市场,渐渐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前往采购。
药市
宋宝佑六年( 1258年),樟树镇在药墟一侧创建药师寺,祭祀药王和求神医病。此时药墟早已是药摊遍布,药店林立了,逢墟而集已远不能满足药材交易的需要,于是便改为每日集市的药市了。药市的形成奠定了樟树作为“药都”的地位,樟树逐渐成为全国南北药材交易重要的集散地。
药码头
明代,川广药商,“百里环至,肩摩于途”集于樟树镇,遂有“药码头”之城的美誉,驰名于世。成化年间,赣江改道,樟树成了赣江与袁河的交汇处,加强了它的港口地位。郑和下西洋、熊化(樟对大桥乡土塘人。明万历进士,名臣、学者,官至吏部左侍郎)出使朝鲜,使中医药与外国医药交流扩大,一些“舶来”的药材也开始进入樟树交易,这样樟树就成为了名噪一时的“药码头”。
精致作坊 樟树帮药俗
经过长期实践发展,并受到“道”和“药”2种文化的熏陶,樟树的药俗文化蔚然成风,渗透到了樟树的方方面面,包括了采药论医的桥、藏书的宫殿以及洗药的池、制药的井等,形成了有趣的药俗传说。
“采药论医”接仙桥
原为一座石拱桥,是从南面登临阁皂山的起点。据说,当年葛玄常在桥头迎接来山论医访道、采药炼丹的各路“仙人”,所以称之为“接仙桥”。
“医书宝地”崇真宫 崇真宫全名大万寿崇真宫,其历史修久,前身为葛玄所建的卧云庵,葛玄逝世后改名临仙馆,到公元1246年,南宋理宗敕封为大万寿崇真宫。崇真宫位于阁皂山东峰之麓,殿内供奉太极仙翁葛玄塑像。殿门有楹联为:“皂岭访灵纵,宝相庄严丹灶冷;清江流惠泽,渊源久远药都扬。”崇真宫宫后原有御书阁,藏有宋神宗御赐(泰山芝草)等医药、道书120卷,供道众研习,并世代相传。
“八卦图式”百草园
在阁皂山的崇真宫旁边有百草园,在20亩园地内,中畦八卦图式,栽植着近200种阁皂山区生长的中草药材。葛玄在山上布道炼丹,谈医论药时,来自全国从学、求医者络绎不绝。为了传授本草知识,也为了施诊应急之需,葛玄采遍山上的草药,接八卦图式建园栽植,并以“神农尝百草”为民造福之意与道徒共勉而定名为“百草园”。明崇祯进士、自号“药地和尚”的方以智,也曾经营百草园多年,其好友熊化之子熊颐献在给方以智贺寿诗中曾道:“乾坤留药地,阁皂有茅茨”,对百草园丰富的中药材由衷赞叹。
“清彻香泉”洗药池
洗药池是葛玄采药遗迹,在崇真宫正面下药数百步,有一组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用青砖砌围的三级水池,每级四尺见方,池深三尺许。池水由阁皂山著名“香泉”---漱玉泉从地下渗入,不竭不溢,清彻甘甜。明代罗洪元赞漱玉泉为“百尺风泉带雨香”。相传葛玄采药后,在此洗药,故得名“洗药池”。
“九转金丹”之丹井
丹井是葛玄炼丹遗迹,在阁皂山骆驼峰南麓原万寿寺内。当年葛玄炼九转金丹,在此汲水,故名“丹井”。丹井有石质井围,水清碧透。相传九转金丹不仅可却百病,还可三日成仙。葛玄从公元233年开始在此炼丹,历三年反复升炼,终于炼成。清代施闰章《阁皂山游》诗云:“东风碧树林,秋色书常阴。独鹤松林静,荒坛岁月深。井留丹灶药,山见白云心。千载寻仙迹,悠悠直至今。”
“灵禽亭内”捣药臼
捣药臼是葛玄制药遗迹。从崇真宫北上二百多米,有一灵禽亭,石臼就在亭内,相传此臼为当年葛玄制草药专用,所以称之为“捣药臼”。据史志记载:捣药臼四周林中,每当月白风清之夜,常可听到“笃、笃、笃”鸟叫之声,当地百姓称之为“捣药鸟”。葛玄捣药时,常有药末遗留臼中,群鸟寻食遂发出捣药之声。明代俞策有诗云:“绿壁苍岩绀石平,披英丹臼采精英。灵禽飞过前峰月,犹作仙家捣药声。”
“妙语谐趣”药对路
樟树民间还流传这样一个风俗:病家煎中药,药煎好后,将药汁倒出让病人喝,而药渣则被倒在路边,不知情者往往以为病家要把病“倒”掉,或让别人把病带走,其实,这是对此风俗的误解。樟树人之所以把药渣倒在路上,是为求药“对路”,药对路,药用对了,病自然就会好。
天井晒药 樟树帮药膳
药糕
糕点是南方比较有特色的食品之一。樟树帮利用民众喜闻乐见且服食方便的糕点药膳,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例如健脾胃的参莲健脾糕,以台党、白莲、云苓、黄实、薏苡仁、广皮、西砂、焦术、扁豆等制成。以党参、淮山、当归、莲肉、芡实、茯苓等药材制成的八仙蛋糕,则具有较好的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
药饼
樟树帮采用制饼的方法,将川广香、槟榔、明砂、石膏、石决、谷精、木贼等药物与面粉调合烤熟,制成具有治疗疳积作用的疳积饼。
药粥
用山药、薏苡仁、柿饼等煮粥,可治小孩脾胃虚弱,也是樟树帮以药膳调养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粉
樟树帮擅长将药材碾成一定粒度的细末,将不同的细末混合制成具有保健治疗作用的药粉。如用燕窝、西党、焦楂、云苓、广皮、麦芽、黄实、六曲、毛条等药,合黑豆、糯米、芝麻制成的药粉,具有较好的健胃消食作用。以黑豆、糯米、芝麻、何首乌和花生油等制成的黑发益寿粉,适应体虚、未老先衰、老年病后衰弱人群,具有养血健脾、乌须黑发、益寿延年的作用。
药清汤
药清汤是樟树最有名气的是一道药膳。俗话说:“临江府,清江县,三岁伢仔吃包面。”所谓包面即清汤,又称馄饨。樟树人喜欢吃清汤,同时巧妙地在清汤中加入药材制成药清汤,在全国也颇有名气。例如将川贝、陈皮加入清汤入药治病的川贝陈皮清汤,用来治疗风寒咳嗽;将参汁加入清汤的参汁清汤,可用于病人、老人滋补养元;而酸辣清汤还可用于治疗感冒等。
除了药糕、药饼、药粥、药粉、药清汤外,樟树药膳还包括了具有补气作用的人参肉饼、钵淮杞兔肉、内金鳝鱼、荷香米粉肉、虫草蒸鸭、参芪飞鸽等;具有补肝肾作用的杜仲猪腰、参芪金鱼、甲羊枸杞汤、龙淮鳖鱼、仲杞鹌鹑、韭杞里脊丝、韭菟虾仁、龙杞银羹、杜仲腰花、枸杞肝片、百果海参、桃杜腰花等;具有健脾胃作用的桔香肉丝、豆豉清蒸鲫鱼、红烩芡实鸭、陈皮烧肉、黄精香肘、莲百瘦肉等;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荸荠狮子头、冰奶茶、冰镇清暑益气露、冰酸梅等;具有清热作用的绿豆鸭、豆皮卷三丝、冰三豆、冰镇银莲百合羹、冰菊蜜等,营造了丰富的药膳文化氛围。
樟帮口决
白芍飞上天,
木通不见边,
陈皮一条线,
半夏鱼鳞片,
肉桂薄肚片,
黄柏骨牌片,
甘草柳叶片,
枳壳凤眼片,
川芎蝴蝶双飞片,
槟榔切108片,
一粒马钱子切206片
枳壳经过润透,去瓤
用铁锚压实
上枳壳架固定,经过七天左右发酵,再进行切片
白芍用竹板辅作切制,铡刀切制
白芍飞上天
陈皮用竹板辅助切制,铡刀切制
陈皮一条线
阿胶强骨
黄柏切制长方块 用片刀切制
黄柏骨牌片
肉桂用片刀切制
肉桂薄肚片
厚朴用片刀切制 厚朴指甲片
阿胶补肾
川芎蝴蝶片
枳壳凤眼片
黄芪柳叶片
人工水泛丸阿胶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