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
原因: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在古代。中秋晚上祭月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扩展资料: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
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随着人们制作月饼经验的日益丰富,市场上月饼的种类也层出不穷,工艺越来越讲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饼(中国传统小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关于中秋节的由来起源和传说习俗: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二、鲍鱼是什么朝代有的
我国食用鲍鱼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4000年前,生活在东部沿海的先民就以鲍鱼为食,在贝丘遗址内,至今留有不少鲍鱼壳。
鲍鱼,指一种原始的海洋贝类,属于单壳软体动物,其只有半面外壳,壳坚厚、扁而宽,鲍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位居四大海味之首。直至现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多次国宴及大型宴会中,鲍鱼经常榜上有名,成为中国经典国宴菜之一。被人们称为"海洋的耳朵"。和古代"用盐腌制的鱼"是两种东西。
据《汉书·王莽》载:西汉末年,王莽军师外败,大臣内叛。“忧懑不能食,禀饮酒,啖鳆鱼”。这个鳆鱼就是鲍鱼,汉朝的王莽,就是篡夺西汉政权的那个新朝皇帝,在处境极度困难时,借酒消愁,以鲍鱼下酒,可见鲍鱼的鲜美。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名人,就是曹操,也特别喜欢吃鲍鱼,他的儿子曹植在《求祭先主表》中说:“先主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送鳆鱼”。汉朝的鲍鱼,也是重要的贡品和礼品。东汉光武皇帝、曹操的儿子曹丕都喜欢吃鲍鱼。
三、张子萱晒鲍鱼礼盒,称吃了对备孕女人好,她这是要拼三胎了吗
陈赫之前因为之前的婚姻被网友们骂,但随着事件的平息,人们也开始接受陈赫与张子萱的婚姻。其实在我看来,陈赫与他前妻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离婚的,也不管张子萱是不是第三者,个人认为这都是他们自己的私事,外人吃瓜可以,但也没必要说太过的话。
现在张子萱与陈赫还是蛮恩爱的,而且张子萱已经给陈赫生了两个孩子,且尽心尽力的去教导孩子,虽然之前小三的身份不太好听,但现在结婚了,做好一个妻子的本分,做好一个母亲的本分这不也挺好的么。不过说起张子萱晒鲍鱼礼盒这件事,还是要客观看待的,以陈赫的收入来看,张子萱肯定不是利用这种机会炫富,虽然鲍鱼的价格很昂贵,但对于明星来说,哪怕是天天吃鲍鱼,他们的经济实力也是足够的。
而且张子萱可不是头胎,她之前可是生了两个孩子的,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而陈赫与张子萱的感情也是非常好的,在张子萱怀孕期间,那肯定时无微不至的关心张子萱,只要是对母亲和孩子好的东西,陈赫肯定是要买给张子萱的,而鲍鱼不仅对备孕女人好,对人体本身就好,虽然备孕的女人要多吃,但也不代表其他女性就不可以吃鲍鱼,人家说这种话有可能只是无心之举,千万别过分解读。兴许张子萱想要直播带货呢,这是人家直播前的铺垫也说不定。
但话说回来了,哪怕是人家张子萱在备孕第三胎,那又怎样?咱们普通人生一个孩子养育起来很费劲,但对于明星来说,除非是十几个、二十几个孩子,不然对于他们来说毫无压力。而且现在国家也开放了二胎政策,据说要开放三胎了,人家有足够的资源和经济能力支撑自己生第三胎,那为什么不能备孕呢?所以,张子萱吃鲍鱼、晒鲍鱼礼盒也是很正常的,哪怕不是她自己吃,她买给家人吃,或者买给朋友吃,这也是可以的。
就拿鲍鱼来说,她本身就有滋阴补肾、健脾的功效,据说对于手脚冰凉的女生来说是大补品,所以哪怕张子萱没有备孕,吃鲍鱼也没什么稀奇的,而晒鲍鱼只是证明自己在备孕期间吃过很多,仅此而已。此外,虽然陈赫是明星,但人家也是人,且经济实力不错,人家是否生三胎、是否备孕,与咱普通人没什么太大关系,真的在备孕看看就好了,如果生了娃送上祝福也是可以的,虽然人家夫妻俩看不到,但这也没什么,但可别过分揣测人家的意图,有那个功夫多干点活,多赚点钱不好么?
四、王莽之死:何以解忧,一哭二闹,还有鲍鱼
公元23年7月,新朝的首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帝王莽,陷入了忧懑不能进食的状态。这是被混乱的天下给愁的。见啥都没食欲,但鲍鱼就酒可以。就这样,鲍鱼支撑王莽走完了悲催的最后时光。还有,躺床上无法入睡,就一直看兵书,累极了就靠着桌子睡会儿。皇帝做到生不如死也是没有谁了。
用四面楚歌来形容王莽此时的境地算是轻描淡写了。刘秀取得昆阳大捷,扭转了朝廷军与起义军的战局,也激发了更多人起义响应。王莽本质上是一介文人,且是个不太接地气的文人,面对乱局,无从下手,就成了汪洋中的一叶扁舟,随波荡漾,毫无掌控力。
当然,这个曾经雄心勃勃想要给天下一个改变的皇帝,下场最惨。亡国的皇帝好一点的做了新王朝的臣子,保留一块封地。差一点的找个地方圈起来,有吃有喝。再差的被赐死落个全尸来个风光大葬。唯独这个王莽,最后竟然被一个商人杀死,然后给校尉砍下了脑袋,一大帮起义军把他给肢解,骨肉分离。
在王莽做皇帝的最后岁月里,那个曾经出类拔萃的西汉青年,完全换了一个人,没有皇帝掌管天下的气度和谋略,只有妇人的一哭二闹三折腾,这是他对付起义军的武器。
一是各种哭。王莽真是把哭打成工作来做。在立2岁的刘婴做皇帝后,第一波起义袭来,刘崇、翟义、赵明等声势浩大,那段日子,王莽十分恐惧,吃不下饭,抱着刘婴到汉宗室祷告,啼哭并承诺说,自己只是摄政,等天下安定,就把权归还刘婴。起义军被镇压,取得胜利后,王莽便被一帮弄臣吹捧,还有他自己捣鼓的祥瑞给忽悠着,当上了皇帝。
等到更始政权建立,王莽一路溃败。大臣崔发说:国有大灾,哭可以厌胜,意思说,遇到大难的时候,大哭可以获得上天眷顾。王莽便领着大家到南郊祭祀之地,陈述他承受符命的首尾经过,仰天大哭,声嘶气绝,伏地叩头。又让众儒生和老百姓每天早晚集合起来哭,给他们准备了稀饭。哭得非常悲哀的人,被任命作郎官,在那段时间,在哭上表现出色的受封的郎官达到5000多人。这什么奇葩逻辑。
二是自我达成预言(谶语)。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会转向寻求神秘力量,无论君王平民,王莽在这方面表现尤甚。王莽篡位后控制不了局面,国内造反不断,外面匈奴侵略。他称自己为皇帝后人,将朝代纪元延续36000年。同时,寻找高人加入军队,号称能飞的,不吃饭的,会水的都来应聘。王莽试下来发现都是骗子,但为面子,骑虎难下,还是留下他们,并给了职位。
历史上的王莽改制跟这个是一脉相承的。从本质上,王莽是想治理好国家,他也看到汉末的各种弊端,可他采取的手段却太简单化。王莽用的是改名字,他可能特别相信“名正言顺”,名字改了,汉朝的影响也就去掉了。想法太简单。
再后来,绿林军一路攻城拔寨,新军无力抵挡。在急迫的时候,王莽又使出了他最擅长的迷信手段。他派遣使者损坏渭陵、延陵园门的罘罳(fu si),意即不再让老百姓‘复思’了。王莽搞的就是语言游戏。同时,他又用墨涂黑陵墓的周围,让人们不再思汉。接着,王莽又开始一系列的改名,又作民谣“执大斧,伐枯木;流大水,灭发火。”大概他认为,改名会转运吧。别人战前都在研究战略,他在战前做的是给各种东西起名字。
就在他被杀死前的2个月,道士跟王莽卫将军王涉说了谶文:名字叫刘秀的会当皇帝。王涉就与国师公刘秀、大司马董忠等商量,准备劫王莽向汉朝投降,没想到被人告密,王莽大概也早被这谶言所烦,一并将他们杀了。
三是扮嫩冲喜。在68岁那年,王莽忽然下诏,在全国范围内选美,纳后、纳妃,为大新朝延续新的子嗣。这是多么疯狂的事情,原来的儿子孙子被他祸害的没剩下几个了。王莽打的小算盘估计是民间家里有人生病,娶新媳妇冲喜。现在皇帝大婚,更可以提升士气,更可以让天下觉得大新朝还有希望,还可以抢救一下。王莽还特意把满头白发染黑了,好让自己能与十六岁的小新娘匹配,并用黄金三万斤、布帛珍宝亿万钱作为小皇后的聘礼。
最后发现,这些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