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宁波燕窝饮料 宁波燕窝饮料厂家

admin 2024-03-17 6
宁波燕窝饮料 宁波燕窝饮料厂家摘要: 本文目录燕窝中国历史有关保护地球的资料中国的饮食传统有哪些一、燕窝中国历史一、解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食用燕窝的人是谁相传,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的远洋船队在海上遇上大风暴,被迫停泊在马来...

本文目录

  1. 燕窝中国历史
  2. 有关保护地球的资料
  3. 中国的饮食传统有哪些

一、燕窝中国历史

一、解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食用燕窝的人是谁

相传,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的远洋船队在海上遇上大风暴,被迫停泊在马来地区的一个荒岛。由于食物严重短缺,无意中发现硝壁上的燕窝,遂命令部属采摘、洗净后用清水炖煮食用充饥。不出数日,船员们个个脸色红润,中气十足。回国后,郑和便将其进献给明成祖。从此,燕窝成了中国人割舍不掉的珍馐补品,郑和也成为中国史料记载中最早食用燕窝的人。燕窝历来也有“稀世名药”、“东方珍品”之美称。

燕窝滋阴润肺补而不燥;养颜美容使皮肤光滑、有弹性和光泽;益气补中促进血液循环,增进胃的消化和肠道吸收力。因此燕窝也是现在很多女性追捧的热品,治疗肺阴虚、咳嗽、盗汗、咯血等症;治疗胃气虚、胃阴虚所致的反胃、干呕等症;治疗气虚、多汗、尿多等症。燕窝作为天然滋补食品,男女老少都可食用。很多女明星为了保持美貌的容颜以及吹弹可破的皮肤,也成为燕窝追星一族。

二、跪求燕窝的典故、历史、历史名人对燕窝的点评,

传说中国第一个吃燕窝的人是明朝航海家郑和。

郑和的远洋船队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停泊在马来群岛一个荒岛,食物紧缺。无意中发现荒在断石峭壁上的燕窝,于是命令部属采摘,洗净后用清水炖煮,用以充饥。

数日后,船员各个脸色红润,中气颇足。于是船队回国时带一些献给明成祖朱棣。

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

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从此,燕窝成了中国人割舍不掉的珍馐补品,郑和也成为中国史料记载中最早食用燕窝的人。

燕窝为历史八珍之首燕窝、鱼翅、海参、鱼脆骨、鱼肚、熊掌、鹿筋、蛤士模马六甲是燕窝王国,春节期间到酒店吃燕窝的、到超市买燕窝送礼的处处可见。一位在马六甲出生的七十多岁的华人林局绅告诉记者,中国第一个吃燕窝的人竟是明朝航海家郑和。

林局绅是马六甲研究郑和的资深专家,他告诉记者,郑和的远洋船队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停泊在马来群岛的一个荒岛处,食物紧缺,无意中发现荒在断石硝壁上的燕窝。于是郑和就命令部属采摘,洗净后用清水炖煮,用以充饥。

数日后,船员个个脸色红润,中气颇足。回国时,郑和带了一些燕窝献给明成祖。

从此,燕窝成了朝拜皇帝重臣的贡品。郑和到过的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海岸,均是燕窝的主产地。

林局绅介绍说,燕窝价值连城,马来西亚争筑“燕巢”,播放燕子叫声的录音带,吸引燕子筑巢。有文字记载可查证,燕窝输入中国大约在十七世纪后期,每年有十二点五万磅约四百只燕窝从爪哇的巴达维亚(现称雅加达)运往中国。

这与郑和七下西洋经过的国家和时间是吻合的。史学家多认为郑和当时已经将燕窝及东南亚烹食燕窝的方法带入中原,能佐证郑和传入燕窝一说的,还有明神宗万历十七年(公元一五八九年)有关燕窝关税的记载,燕窝之税银,上等一百斤税银为一两,中等货七钱,下等货两钱。

由此可推断,当时的燕窝贸易系统相当成熟。林局绅邀请记者去他家做客,受到他们全家的热情款待,他饶有兴趣的介绍了有关郑和与燕窝的趣闻。

燕窝,又称燕菜,为雨燕科鸟类金丝燕及多种同属燕类用唾液或口(口缷)小鱼加唾液或羽绒融唾液等混凝筑结的窠巢,是亚洲金丝燕辛勤建造的精华,是东南亚一带被人们推崇的滋补极品。世界上可食的鸟窝,恐怕只有燕窝一种。

燕窝上席,均为头菜。《岭南杂记》说燕窝入席不迟于唐代。

唐杜甫有诗云:“海燕无家苦,争(口缷)白小鱼。却供人采石,未卜尔安居……大官求这物,早献上林书”。

可见那时燕窝已是大官之食了。大官,即大官令,是掌管御食的官员。

生于南宋,长于元朝,卒于明初的海宁一百零六岁寿星贾铭,献给明太祖朱元璋的《饮食须知》一书中,就有“燕窝,味甘平,黄黑霉烂者有毒,勿食”的记载。如此说来,在郑和下西洋前就有人吃过燕窝。

明《宛暑杂记》中提到大宴中已有燕窝,说明明朝南北方官府大宴已用此作名菜了。然而,即便郑和不是中国第一个吃燕窝的人,但郑和及他率领的船队成员在下西洋的途中吃过燕窝,并将燕窝进贡明朝皇帝,这种可能还是存在的。

林局绅自信地说,郑和是在断石硝壁上发现燕窝的,这符合燕窝的产地。每年雨季来临以前,从亚洲大陆南飞越冬的金丝燕飞抵南中国海和印度尼西亚的一些荒岛上建巢产卵,来年孵化幼鸟,飞返北国。

燕窝多产于悬崖绝壁顶端,任何天敌野兽都够不到的地方,采颉极为不易。人们可以想象,郑和庞大的远洋船队为了解决食物,在马来群岛荒无人烟的岛上采撷燕窝的艰难情景。

那荒岛上的悬崖经过潮涨潮落,风吹浪打,犹如光滑利剑,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攀越,况且,金丝燕在生存进化中,也越学越精明,必定把巢穴建在高出海面至少八十到一百米的高度,采撷燕窝实际上是在与命运抗争,与生命赌博。据清宫老档记载,乾隆几次下江南,每日清晨,御膳之前,必空腹吃冰糖燕窝粥。

一直到光绪朝御膳,每天都少不了燕窝菜。以光绪十年十月七日兹禧早膳为例,一桌30多样菜点中,用燕窝的就有7样。

燕窝成了御膳常馔,多用燕窝配鸡、鸭,配得最多的还是鸭子:燕窝秋梨鸭子热锅、燕窝苹果烩鸭子热锅、燕窝冬笋烩糟鸭子热锅、燕窝鸭子葱椒面、燕窝鸭子徽州肉镟子、燕窝松子清蒸鸭子、红白鸭子燕窝八吉祥、燕窝鸭子炖面筋、燕窝醋溜熏鸭子、燕窝攒丝鸭子。此外野鸭、小鸡、鹿尾配燕窝菜也较多。

而《红楼梦》中写贾府吃燕窝也是连篇累牍、第14回写秦可卿损亏吃燕窝、第45回宝钗因黛玉多咳,便取自家的燕窝劝黛玉食冰糖燕窝粥,第87回宝玉因哀悼晴雯,未吃晚饭,一夜未眠,袭人要厨房做燕窝汤给宝玉吃,清人裕瑞就此批评《红楼梦》“写食品处处不离燕窝,未免俗气。”实际也有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夸张。

实际上是不了解实情,此中消息,在当时非皇亲国戚、宫中宠幸是不得而知的。难怪一些外省缙绅之家出身的当代红学老先生也不了解《红楼梦》美食为何多有燕窝。

未看故宫老档,是很难作出正确答案。

三、国人食用燕窝的历史有多长

据传,世界上最早的燕窝贸易和中国人食用燕窝始于唐朝,那时,燕窝是达官贵人的食品,到明代更列为宫廷御膳。明《本草纲目》记载,燕窝入肺生气、入肾滋水、入胃补脾、补而不燥。清康熙年的《调鼎集》记载的数十种“上席菜单”中,名列首位的就是燕窝。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燕窝大养肺阴,化痰止嗽,补而能清,为调理虚损劳疾

之圣药。一切病之由于肺虚不能清肃下行者,用此者可治之。”

国人食用燕窝有个典故。传说明朝航海家郑和的远洋船队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停泊在马来群岛一个荒岛处,食物紧缺。郑和无意中发现断石峭壁上的燕窝,于是命令部属采摘,洗净后用清水炖煮,用以充饥。数日后,船员个个脸色红润,中气颇足,于是船队回国时带了一些献给明成祖。从此,燕窝成了中国人割舍不掉的珍馐补品,郑和也成为中国史料记载

中最早食用燕窝的人。

四、燕窝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第一个吃燕窝的人:印尼中爪哇的沙多罗诺。--《百事通》

最早发现燕窝的华人:古晋叶振华、王三叔到达马来西亚东部沙劳越美里辖内的岭坡,发现燕屋洞。当时凡发现燕屋洞者,该洞便属于此人的产业。--《沙劳越散记》

最早的燕窝贸易关税:最早由中国杰出穆斯林郑和下西洋时从印尼带回燕窝。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七(1589)年,“上等货每100斤税银1两、中等货7钱、下等货2钱。”燕窝大批输入中国大约在17世纪后期,每年有12.5万磅约400只燕窝从爪哇的巴达维亚(现称雅加达)运往中国。

最早记录燕窝的医书古籍:《本经逢原》。张璐成书于清顺治十六(1659)年。记载:“燕窝甘、平。能使金水相生,肾气滋于肺,而胃气亦得以安,食品中之最驯良者。”

最早的燕窝诗:明末清初。吴伟业(1609-1671)撰《燕窝》:海燕无家苦,争衔小白鱼。却供人采食,未卜汝安居。味入金齑美,巢营玉垒虚。大官求远物,早献上林书。--《吴梅村诗集》

描写燕窝最多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燕窝二字出现17次之多,第四十五回宝钗道:“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最早的燕屋:巢工厂苏门答腊岛前身祖屋始建于1880年即荷属东印度第54任总督J.W.van Lan*** erge的最后一年,相当于清朝咸丰十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五、中国第一个吃燕窝的人是谁

中国人食用燕窝已有五百年多年的历史,那么谁是中国食用燕窝的第一人呢?

据史书记载,早在郑和下西洋时,远洋船队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停泊在马来群岛的一个荒岛处,食物紧缺。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藏在悬崖峭壁上的燕窝。于是郑和就命令部属采摘,洗净后用清水炖煮,用以充饥。数日后,船员个个脸色红润,中气颇足。回国时,郑和带了一些燕窝献给明成祖。从此,燕窝成了中国人割舍不掉的珍馐补品,郑和也成为中国史料记载中最早食用燕窝的人。

有文字记载可查证,燕窝输运入中国大约在十七世纪后期。据悉,那时候,每年约有12.5万磅约400只燕窝从爪哇的巴达维亚(现称雅加达)运往中国。这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和经过的国家是吻合的。不少史学家也认定是郑和将燕窝及东南亚烹食燕窝的方法带入中原。由此可推断,当时的燕窝在中国已相当风行。

六、华人爱燕窝,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故事

你可能听过“郑和下西洋,华人吃燕窝“的表述,这出自燕窝饮料品牌”华人爱“,事实上,这也是中国人食用燕窝历史溯源的写照。

燕、鲍、翅、参,燕窝作为中国四大传统名贵食品之首,大养肺阴,补而能清。然而,燕窝如此受华人追捧,却基本依靠进口,那么,燕窝是如何传入中国,华人爱食燕窝又是如何风靡的呢?

华人爱燕窝,始于郑和下西洋

提起郑和,作为中国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他在中国的航海历史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众所周知,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晓,郑和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燕窝带回中国的人。

据史书记载,早在郑和下西洋时,远洋船队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停泊在马来群岛的一个荒岛处,食物紧缺。他们无意间发现了藏在悬崖峭壁上的燕窝,于是,郑和就命令部属采摘,洗净后用清水炖煮,用以充饥。数日后,船员个个神采奕奕,中气颇足。回国时,郑和带了一些燕窝献给明成祖。从此,燕窝成了中国人割舍不掉的珍馐补品,郑和也成为中国史料记载中最早食用燕窝的人。

七、谁是第一个吃燕窝的中国人

很多人都说6百多年前,明朝郑和下南洋发现可食用的燕窝而带回去中国。在我们马来西亚筑有燕窝的的岩洞里发现唐朝的食用器皿。那唐朝是不是也有中国的古人把燕窝带回去呢?所以谁是第一个吃燕窝的中国人无法求证。

燕窝是马来群岛的特有土产,生长在燕窝原产地的我们都知道第一个吃燕窝的人是生活在马来群岛上的一个平民,沙多罗诺。

据《百事通》一书记载:在古时候,中爪哇有个叫沙多罗诺的人。有一天,他看到许多燕子飞到海边高山的岩洞里去,因为好奇爬上山崖到山洞里面看,看见里面除了有许多燕窝。他摘下燕窝带回家并煮来吃,觉得味道不错。消息传开后,当地很多人都去岩洞里摘燕窝。渐渐的燕窝就传开来了。

八、跪求燕窝的典故、历史、历史名人对燕窝的点评,

在我国文献中,最先记录燕窝者,虽为明朝黄衷之《海语》。

然《海语》存世之版本,乃其后人黄学准所增补,故该书有关燕窝一项,是否出自黄衷本人手笔?实无法决定。其次见王世懋之《闽部疏》王氏谓“燕窝菜,竟不辨是何物,漳海边已有之。

燕飞渡海中,翮力倦则掷置海面,浮之若杯,身坐其中。久之,复衔以飞。

多为海风吹泊山澳,诲人得知以货。大奇大奇!”揣其文义,切未以燕窝为食物,更未知可作食疗珍品。

只是作为一种陌生奇货。稍后其同时代之作者屠本畯,在《闽中海错疏》则谓“相传冬月英子衔小鱼入海岛洞中垒窝,明岁春初燕弃窝去,人往取之。”

又谓“一说燕于冬月先衔羽毛绸缪洞中,次衔鱼筑室,泥封户牖,伏气于中,气结而成。明春飞去,人以是得之。

圆如椰子,须刀去毛.劈片,水洗净可用。”又引《海语》谓“海燕……春回巢于古岩危壁茸垒,乃白海菜也。

岛夷何其秋去。以修竿执取而之,谓之海燕窝。

随舶至广,贵家宴品珍之,其价翔矣。”屠氏为浙江宁波之博物学家,但对闽地燕窝仍未详细了解,仅较王世懋进一步谓可作“贵家宴品”故彼最后谓“待彼都近海人贸之,而后信也。”

即希望与产地人士接触,以明了真相。至万历年间,张燮刊行《东海洋考》一书时.对燕窝的认识更进一步,彼谓“燕食海藻.吐以作巢,依石穴上,伏其卵生雏,故多著毛,夷人梯取之。”

又谓“海燕……春回巢于古岩危壁……岛夷伺其秋去,以修竿接铲取而粥之,谓之燕窝,宴品珍之。”并指出当时产燕窝地区有“交址、占城、柬埔寨.及大泥(即吉兰丹)等四处。

又从张氏记录中,当时燕窝不只是稀有宴席上珍品,且已经大量由上述地区进口。故当万历十七年(1587)燕窝进口已有陆饷则例,已行抽税。

至此,燕窝已成为闽粤人士珍贵食品。故《随园食单》有“燕窝贵物,原不轻用”等语。

此外尚屈大钧《广东新语》及谢清高《海录》,对燕窝亦有较详尽记述。据谓燕窝产自丁咖啰、麻六呷、龙牙、新当、乌土、噶喇叭即今之柳城、麻黎、文来及亚英咖三巴郎等址。

而《粤海关志》贡舶篇所载产燕窝之地区,亦有噶喇叭、麻六呷、文来、占城等地。即今之马来半岛、印尼.婆罗洲及印度半岛南端,此等地区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所到之处亦吻合。

故日人本田中静在《中国食品事典》一书中,确认燕窝乃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带返中土。燕窝成为珍贵之食品后,经历凡百余年始经试验确定其医疗价值。

其疗效首见于清朝汪昂之《本草备要》及张璐之《本经逢原》。汪张二氏为当时著名之临床家、其对燕窝之疗效。

乃是经过长时期临床试验而确定。《本草备要》谓“燕窝甘淡平.大养肺阴、化痰止嗽。

补而能清,为调理虚劳之圣药。一切病之由于肺虚而不能肃清下行者.用此皆可治之。”

《本草逢原》则谓“燕窝……为食品中之最驯良者。惜乎本草不收,方书罕用。

令人以之调补虚劳.咳吐红痰.每兼冰糖煮食,往往获效。惟病势初浅者为宜,若阴火方盛.血逆上奔,虽用无济,以其出柔无刚毅之力。”

此外《本草从新》及《本草求真》均对燕窝之疗效有所补充,至赵学敏之《本草纲目拾遗》则论述最为详尽。该书尽收明末至清代有关燕窝之资料,集大成于一篇。

至此确证燕窝已由一珍贵食物转为一食疗珍品。其疗效有养阴润燥,补中6益气作用。

能治虚损。痨瘵、咳嗽、痰喘、咯血、吐血、久痢、久并于疟、噎膈反胃等症。

第一个吃燕窝的人:印尼中爪哇的沙多罗诺。--《百事通》最早发现燕窝的华人:古晋叶振华、王三叔到达马来西亚东部沙劳越美里辖内的岭坡,发现燕屋洞。

当时凡发现燕屋洞者,该洞便属于此人的产业。--《沙劳越散记》最早的燕窝贸易关税:最早由中国杰出穆斯林郑和下西洋时从印尼带回燕窝。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七(1589)年,“上等货每100斤税银1两、中等货7钱、下等货2钱。”燕窝大批输入中国大约在17世纪后期,每年有12.5万磅约400只燕窝从爪哇的巴达维亚(现称雅加达)运往中国。

最早记录燕窝的医书古籍:《本经逢原》。张璐成书于清顺治十六(1659)年。

记载:“燕窝甘、平。能使金水相生,肾气滋于肺,而胃气亦得以安,食品中之最驯良者。”

最早的燕窝诗:明末清初。吴伟业(1609-1671)撰《燕窝》:海燕无家苦,争衔小白鱼。

却供人采食,未卜汝安居。味入金齑美,巢营玉垒虚。

大官求远物,早献上林书。--《吴梅村诗集》描写燕窝最多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燕窝二字出现17次之多,第四十五回宝钗道:“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最早的燕屋:巢工厂苏门答腊岛前身祖屋始建于1880年即荷属东印度第54任总督J.W.van Lan*** erge的最后一年,相当于清朝咸丰十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最早介绍燕窝知识的杂志: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1918年出版的第15卷第8期《燕窝谈》最早的燕窝商情表: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最早收录燕窝的医学辞书:《中国医学大辞典》,民国十年(1921)谢观主编。记载:“燕窝功用:益气、和中、润肺、开胃、化痰、止嗽、添精、补髓、壮阳。”

金丝燕最高。

二、有关保护地球的资料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学

从喝纯水想起

时下,饮用水正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绍过�盟�闹种直锥?但"饮用水"族仍然日益扩大.

饮用水不单单指纯水,还包括矿泉水,蒸馏水甚至太空水等等.而我们喝着长大的自来水则成了相对的"非饮用水".我们并不排除目前饮用水风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反映了当前水体污染的严重已经到了难以下口的程度.

有报道说:"据报道979年对全国798座城镇的调查,全国日污水排放量为国为民25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据199. 1989年对全国代表大会854个城镇进行调查,每天的排放量达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达成协议5.5亿吨.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从喝纯水想起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学

2.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宁波燕窝饮料 宁波燕窝饮料厂家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3.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环保观

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生态环保观和资源开发观?环保和资源开发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吗?我看不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的生态环保和资源开发是能够做到对立统一的。

我相信所有关注环境问题的人都怀着一颗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诚之心。我们也不应怀疑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尽早脱贫致富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他们同样也有着一颗保证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过极力主张保护的人考虑的是整个人类长远的生存问题,而积极主张开发的人要解决的却是当前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问题。我们有理由剥夺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吗?

这些年来,在各环保组织的宣传努力下,广大公民已经有了一定环保意识,这是各环保组织和人士的功劳,但有环保意识并不等于懂得了环保。我们还有很多人虽然有了环保意识,但出于对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虑和贪图享受,并不愿意自觉地去遵守环保准则。例如,我们一些已经无需为自己的温饱担忧问题的人,为了尝一尝野味,穿戴高档皮毛时装,显耀自己的富有,于是促成并刺激了野生动植物交易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该受到指责的应是那些衣食无忧的消费者,而不是那些衣食无着,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资源的人,也不应去指责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摆脱困境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

为什么环境问题至少在工业革命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现在却成了一个越来越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全球紧迫性问题?这是因为在过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及产生的各类垃圾还没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这又是怎么造成的呢?是人类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穷奢极欲的不断追求。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遏制人们这一不断膨胀的享乐欲望。因此我们在宣传环保和揭露环境问题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在我们这些衣食无忧,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种为富济贫的道德观,过一种简约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够落后简约了,已经简约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了。该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呢?

我们应该反对那种教条的,极端的环保思想。这种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确,也极能蛊惑人心,实际上却是非常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因为他们剥夺了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

在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当地的人打猎,伐树,烧荒,那是为了生存。也正是因为现代文明的曙光还没有照射到他们,所以还沿袭着这一落后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不打猎伐树,请问你让他们吃什么?烧什么?用什么?对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的一些环保者总爱不分青红皂白的加以指责,而且常犯一个善意的错误,那就是:你们不能砍伐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杀野生动物,不能在这的江河上建大坝,保留这的原始风貌,你们可以通过开发绿色旅游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啊。但是在当前我们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还不高的情况下,旅游真是绿色的吗?开发旅游就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吗?让我们来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吧。1.过去当地人只产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几乎没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现在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别是那些过去当地极少见到的塑料食品包装袋;请问这是谁之过?2.由于游客们要品尝当地的野味,原来不存在的野生动植物交易运营而生了;过去当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满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现在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也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他们开始大量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了;请问这是谁之过?3.过去当地人,民风淳朴,待人真诚;而现在伴随着各色游客而来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贩带来的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和花样百出的坑人,骗人的手段,让当地人受益匪浅,从此民风不再淳朴,待人不再真诚;请问这是谁之过?

云南的泸沽湖景区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然而这个报道仅仅只是简单地指责了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有几个人想过这一切是谁带来的呢?这种情况几乎所有景区都未能幸免。在此我并不是反对开发旅游,我想说的是,开发旅游并不是解决环保与发展的万能药,搞不好,开展旅游比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而实际上旅游本身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利用,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该不该得问题,而是怎样开发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动,一丝一毫都不能改变。持这种极端环保观的人在关心环境的同时,忽略了生存和发展问题,特别是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们把环保理想化和教条化了,使环保失去了生命力。这种人自己吃饱喝足,无忧无虑地在城市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有几个到过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更别说在那生活和工作了。少数人去过,那也不过是坐着豪华越野车蜻蜓点水般去游山玩水而已。他们只不过是想借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饭饱后能有个娱乐和寻幽猎奇的后花园罢了。按照他们的观点,人类恐怕要回到原始社会才符合要求。这种思想只能使我们作茧自缚,让社会停滞不前。

一次我到云南省的独龙江旅游拍照。那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同时当地居民贫困的生活状况也给我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边防战士对我说的一段话:“这里对你们旅游者来说是青山绿水,可是对我们这些天天在这的人来说则是穷山恶水。”请注意,这还只是一个只需在此服役两年的人说出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世代生活于此的人来说又会如何呢?这句话对我犹如当头棒喝,使我这个也曾大喊环保的人清醒了许多。

我们不能把所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视为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条。我们反对的因该是那种不顾长远利益,盲目的,过度的毁灭性开发,而对那些能使当地人脱贫致富,步入文明,已做过生态评估,考虑到了开发后的生态恢复,有序的,科学合理的开发不因横加指责和阻止。实际上,只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那种局部的,暂时性的破坏并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而相反会形成新的生态景观,甚至改善原来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远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岛湖和云南的鲁布革水电站。

在环保方面,我们目前最急迫的目标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指责和阻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现代城市人的环保意识。那些偏远贫困地区没有环保意识的人,他们对环境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说其行为本身就是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链。反倒是我们这些有文化的现代城市人在吃饱穿暖之余,为了贪图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业如皮毛,高档木制家具,野味餐饮,一次性用具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才真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彻底而毁灭性的打击,现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态环境直接和间接的杀手。

试想,假如有两个人,一个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个是衣不掩体,食不果腹的穷人,一只珍惜的野生动物出现在他们面前,富人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杀之,而穷人则是为了御寒,填饱肚子活命而捕杀之,请问两种行为都该受到指责吗?

5.怎样的环保才“理智”

——兼评Charles Krauthammer的《Saving Nature, But Only for Man》

随着时间范围的普遍的环境恶化,环保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面对各种各样关于环保的建议、提案、规则、法律,有人提出要对它们进行选择。比如,大学英语书的某篇课文宣扬这样一种被称为“理智环保论”的观点,这种观点“理智”地宣称:人类“不是为大自然,而是为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因此人类应该“仅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为了争取支持,该理论“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

人类确实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保护环境,但问题在于如何保护。这篇文章宣称我们应该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就是说我们应该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护环境。是谁让环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确实,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气候变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业化革命以来的短短几百年里,把环境变得不宜于人类居住的,主要还是人类自己。面对一天比一天恶化的环境危机,不检讨自己的错误,不改变视环境为“自由资源”的错误观念,而是借口某些环境问题不紧急而听任环境继续恶化,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智”的人应有的态度。

事实已经证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因为制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于消除污染要花费的成本。然而,由于这只是“外部不经济”,不用作者自己立即买单,因此他就会对消除这些污染毫无兴趣。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者在心甘情愿地为别人的“外部不经济”买单的同时,又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大量地为别人,甚至他的后代,制造着代价巨大的“外部不经济”。

该文的另一个奇怪的观点是“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试想一下,如果人们被要求为其它动物作出“牺牲”,那么“牺牲”的会是什么呢——大概仅仅是一些金钱,或者改变食用野味的爱好而已。我们知道,当生物间有冲突的时候,要不两败俱伤,要不总有一个要作出“牺牲”。现在人类不“牺牲”,那只有让其它生物牺牲了。它们应该如何为人类牺牲呢?很简单——献出生命。

作者说,他喜爱北极驯鹿(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这句话说出口的),但是为了能开采到石油,他不惜破坏驯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为这样能避免战争。且不说事实已经证明,开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战争;即使可以避免战争,为了人类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极驯鹿无法繁衍后代,这种在种族延续和金钱间选择金钱的做法是否理智,实在值得考量。

类似的,作者喜爱斑枭(但愿他喜爱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为了伐木工的生计,他不惜支持他们砍倒森林灭绝斑枭。我不知道作者怎么会持这样一种奇怪的逻辑——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并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经济来源,因此他们不伐木就无法生存,所以为了他们的“生存问题”,只好把斑枭“出卖”了。

在这位作者的眼里,只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利益发生冲突,哪怕只要牺牲人类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换回其它生物的宝贵生命,他也会认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理智”的环保观。在这种“理智”的环保观中,我们看不见一点“理智”的影子,透过冠冕堂皇的包装,我们只能看到一种莫名的“唯我独大”的霸气、一种为了一丁点的经济利益可以听任其它生物灭绝的可怕的漠视。

作者说,那些为不会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进行的环保是“奢侈环保”,“奢侈环保”仅当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才是好的。可是,有什么与环保有关的事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吗?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作者对那些为不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而进行的环保是不会支持的。

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智环保论”吗?这种“理智环保”,其实就是坐等环境恶化,直到等不下去了,大家都受不了了,然后齐心协力把某个环境问题缓解一下。一方面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缓解环境问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它产生的速度。有些问题,我们本可以把它遏制在萌芽阶段,可“理智环保”者偏要等到污染不可收拾时才出手。可以说,这种“理智”已经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能力。

怎样的环保才理智?那就是被那个作者看作“感情用事”的环保的办事方式。要环保,就要热爱大自然,而不是把它看作我们“利用”的对象;要环保,就要把环境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听任问题一天天扩大。这样的环保,才是真正理智的环保。

三、中国的饮食传统有哪些

1,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2,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3,过年吃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尤其在北方,饺子是年夜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饺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因为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子”为“子时”,“饺”与“交”谐音,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喜庆团圆”之意。

饺子外形如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人们还会将硬币或者花生米和果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饺子就预示新的一年将交好运。

4,元宵节吃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的明州(即今天的浙江宁波)兴起一种新奇食物,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圆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圆子”改称“元宵”。

5,新春吃年糕

新春期间很多地区都讲究吃年糕,因为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所以,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代表着美好的寓意和希望。正如诗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饮食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舌尖上的年味|中国春节饮食文化知多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