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传统膏滋是什么
膏滋药是用中药加水煎煮后滤渣,将药液浓缩,再加蜂蜜等辅剂而成的膏状剂型。
膏滋药大多以补药作为君药,滋补为主,不宜在服药期间饮茶。通常在服膏滋药期间,凡属于生冷、黏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避免。阴虚内热者尤不宜吃辛辣助火的食品;皮肤痒癣者禁食鱼虾腥味之物;虚寒之体少食属寒凉的水果如柿子、梨等;哮喘患者忌虾蟹腥味等食品;服人参类膏滋方时忌食萝卜、茶叶;服首乌类膏滋方时忌食动物血及铁剂;感冒发热、伤食腹胀或腹泻等均应暂停服用。
二、请问一下三至堂草本茯苓膏多少钱一瓶
398元一瓶
三至堂茯苓草本膏瘦角祛湿通便排毒修身调理痔疮。
主要成分:荷叶、山楂、火麻仁、白扁豆、菊粉、芦荟、蒲公英、黑豆、枸杞、大枣、山药、人参、阿胶、陈皮、蜂蜜等等十几味中药材。
功效:减肥膏方通过通便、排毒,清理肠道垃圾毒素,多味中药材养血而滋润皮肤,滋阴美颜。可使脸色红润,肌肤细嫩,有光泽。是滋养皮肤,美容养颜之佳品、并起到调经美颜、延缓衰老和各种贫血等功效。
三、膏方的起源发展
膏方历史悠久,起于汉唐,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如马膏,主要供外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唐代《千金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王焘《外台秘要》有“煎方六首”。
宋朝膏逐渐代替煎,基本沿袭唐代风格,用途日趋广泛,如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沿用至今,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如《圣济总录》栝萎根膏,此时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
明清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膏专指滋补类方剂,煎指水煎剂;数量大大增加,临床运用更加广泛。
明朝膏方即广为各类方书记载,组成多简单,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张景岳的“两仪膏”等。
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使用,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晚清时膏方组成渐复杂,如张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而施,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近现代膏方在上海、江浙及广东广泛使用,尤以上海为甚。
四、什么是膏滋药
膏滋药是用中药加水煎煮后滤渣,将药液浓缩,再加蜂蜜等辅剂而成的膏状剂型。膏滋药滋补强壮、抗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膏滋药是膏剂的一种,由汤剂浓缩演变发展而来,用以内服。除药店出售的成品膏方外,大多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处方配制而成,因此更具有针对性。
五、姥姥爷茯苓膏好不好 看这里就知道
老姥爷茯苓膏是有一定的效果的,茯苓含有丰富的锌元素和铁元素,会使我们的骨质增生,还不会使我们的骨质疏松,然后还能够有效的促进我们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有效的治疗腰椎盘突出。
姚姥爷茯苓膏,是将茯苓蒸熟后和以牛乳,再用微火煮成膏,是古代宫中的保健食品。茯苓膏可以涵养脾胃,中文名茯苓膏主要原料红枣、山楂、薏苡仁、,白莲子、土冰糖主要食用功效杨梅疮,疯毒,痰火食养特点涵养脾胃。
材料:茯苓500克,炼蜜1000克。
做法及效果:将茯苓研成细末,加入蜜拌和均匀,用文火熬成膏状,装入瓷罐备用。每次温开水冲服10克,1日2次。
能健脾渗湿,减肥防癌。适用于老年性浮肿、肥胖症和癌症的预防。龟苓膏其实是龟板和土茯苓熬制而成,所以叫龟苓膏。龟苓膏具有清热去湿及解毒作用,能清除体内的湿毒,对敏感湿疹、暗疮、生癣等均有帮助。
【处方】(治如食法),白粱米1斗(洗令净,2味以水5斗,合煮猪蹄烂,取清汁3斗,用煮后药),阿胶5两,怀姜5两,枸杞1两,白芷2两,藁本2两。
【制法】以前药汁3斗,并研桃人1升,合煮,取1斗5升,去滓。瓷瓶贮之,纳甘松、零陵香末各1两人膏中,搅令匀,绵幕之。
【功能主治】令皮肤悦泽白润。主面多(黑干)(黑曾)及手皴。
【用法用量】每夜用涂手面。
怀姜茯苓膏、辟谷凝灵膏【处方】茯苓(净,土冰糖24斤,陈皮12斤,柠檬12斤。
【制法】上药皆依法炼之。松、柏仁不炼,捣筛,白蜜2斗4升,纳铜器中汤上,微火煎1日1夕,次第下药,搅令相得,微火煎7日7夜止,为丸如小枣大。
【功能主治】轻身明目,不老。发白更黑,齿落重生,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