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阿胶主编

本草记载阿胶?阿胶的历史记载是怎样的

阿胶主编 2024-03-01 7
本草记载阿胶?阿胶的历史记载是怎样的摘要: 本文目录阿胶的历史记载是怎样的阿胶的来历阿胶的起源和传说一、阿胶的历史记载是怎样的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三经,是一味补血养血的良药,集治疗保健于一体,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在...

本文目录

  1. 阿胶的历史记载是怎样的
  2. 阿胶的来历
  3.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

一、阿胶的历史记载是怎样的

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三经,是一味补血养血的良药,集治疗保健于一体,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在治疗血液病及滋补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治疗效果,被称为“血液的保护神”。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这是现存史籍中关于阿胶一名的最早记述,说明那个时候的阿胶已名闻天下。

东汉(公元25年~220年),阿胶药用已比较广泛。“医圣”张仲景临床验证阿胶实际疗效,善用阿胶治妇科病及血液病等疾。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应用阿胶即达12种之多。据统计,《金匮要略》用阿胶配伍入药的处方占3.2%,足以证明阿胶临床之广泛应用。

魏晋时期的药物学集成《名医别录》,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阿胶的描述:“微温,无毒,丈夫少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有人认为,从《神农本草经》对阿胶的记载,阿胶滋补传统最迟应起源于东汉时期。并提出如下观点:“《神农本草经》是人们对先代本草药性药理的经验总结,这说明在成书前很长时期里人们已经有了阿胶可久服的经验,把阿胶作为滋补品也就是可以想见的事了。”

《本草纲目》称之为“圣药”。“药圣”李时珍盛赞阿胶为圣药,李时珍生长于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个时间段内的医学风气是强调“以人补人”,最有名的大补之药是秋石、紫车河等,李时珍对这种风气极为厌恶,所以牵涉到大补之类的药材,也惜字如金,不肯轻易赞美。

曹植曾为“东阿王”,初来东阿镇,骨瘦如柴,后因常食阿胶,身体受益匪浅,于是感念而作《飞龙篇》:“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曹植中诗所指的仙药,就是东阿出的阿胶。

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称其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补最甚”。民国医家黄杰熙盛赞其为“妙药”:“人之病虽多,不外水火气血之病,真阿胶滋补潜流血脉之力甚大,故为妙药”。

二、阿胶的来历

阿胶,出《神农本草经》,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质块,故《千金·食治》称驴皮胶;晋唐时期“岁常煮胶以贡天府”,又称贡胶;昔谓以山东东阿阿井之水熬制而成,故传统有阿胶之名。阿胶,出《神农本草经》,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质块,故《千金·食治》称驴皮胶;晋唐时期“岁常煮胶以贡天府”,又称贡胶;昔谓以山东东阿阿井之水熬制而成,故传统有阿胶之名。其性味甘、平,入肺、肝、肾经。有补血止血、养阴润肺之功。但溯源历史,阿胶最初并非用驴皮制成。

考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谓阿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可见最早阿胶是用牛皮煮熬而成,并非以驴皮为之。故汉晋所用之阿胶是以牛皮为原料制作的牛皮胶,并非今天通常认为的驴皮胶。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煮胶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余月则不成。娑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其胶势力虽复相似,但驴马皮薄毛多胶少,倍费樵薪。”可见当时并不以驴皮胶为贵。到唐代,陈士良《食疗本草》中首次提出以牛皮制作的胶称为“黄明胶”,一直沿袭至今。而陈藏器《本草拾遗》、王焘《外台秘要》等书,同时记述了驴皮胶、黄明胶和阿胶,作用相近,应用未加细分。

阿胶作为通用名称,制作原料不一,如宋代王继先《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言:“阿胶……谓用东平阿井水而熬成,然皆以驴、牛皮可就。”但似以东阿井水煮制驴皮而成者为地道,如宋代苏颂《本草图经》称阿胶“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货者多伪。其胶以乌驴皮得阿井水煎成乃佳尔。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本经》阿胶亦是牛皮,是二皮可通用。但今牛皮制作不甚精,止可胶物,故不堪入药也。”但到明代,对制胶的原料亦未统一为驴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凡造诸胶,自十月至二三月间,用娑牛、水牛、驴皮者为上,猪、马、骡、驼皮者次之,其旧皮、鞋、履等物者为下。……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后世乃贵驴皮。若伪者皆杂以马皮、旧革、鞍、靴之类,其气浊臭,不堪入药。当以黄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瑿漆者为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湿软。”直到清代以后,阿胶始逐渐统一以驴皮为原料熬制而成。清代周岩《本草思辨录》称:“阿胶以济水黑驴皮煎炼而成。”

阿胶质地的优劣,功效强弱固然与原料密切相关,但似乎并不是绝对的。据周凤梧《古今药方纵横》言:“近年来,又试制成功以猪皮代替驴皮熬制的产品新阿胶,经分析和鉴定,所含成分与驴皮阿胶相似,临床功效亦同,完全可代驴皮阿胶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版。)而所用水质、辅料及加工工艺似当深究,确关疗效之高低。山东东阿之阿胶,以驴皮加冰糖、黄酒、豆油等为辅料,尤取阿井水炼制而正宗。阿井,位于东阿镇,旧属山东省东阿县,今归山东省平阴县。阿井之水乃济水之眼,其色绿且醇,趋下域内有狼溪河,其水为憬水之源,乃洪范等九泉之水所会归,性属甘温,合此水制胶为最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即言:东阿县故城“大城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沈括《梦溪笔谈》亦说:“阿井水,性趋下,清且重,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中国药学大辞典》也记载:“狼溪河其水源为憬水之源,洪范九泉之水所汇归,其性甘温。”说明其渊源有自,其来甚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可见,阿胶古来所用原料不一,先用牛皮,后诸皮皆用,至唐宋时牛、驴皮成两大主流,清至今渐以驴皮熬制,牛皮制作者名黄明胶,功用近似,然从古今用药经验和临床习惯来看,以黑驴皮制之为上,尤以东阿井水熬制为道地,牛皮次之,猪皮等制成的新阿胶更下之,且作用为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阿胶的起源和传说

本草记载阿胶?阿胶的历史记载是怎样的

阿胶的起源:

阿胶,出《神农本草经》,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质块,故《千金·食治》称驴皮胶;晋唐时期“岁常煮胶以贡天府”,又称贡胶;昔谓以山东东阿阿井之水熬制而成,故传统有阿胶之名。阿胶,又名傅致胶、贡胶、驴皮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上品。药胶的起源,限于历史条件,没有准确的记录。但它就像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那样,被人们口耳相传,代代延续。

阿胶的传说:

唐朝时,阿城镇上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田铭,女的叫阿桥。两人靠贩驴过日子。

阿铭和阿桥成亲五年后,阿桥有了身孕,不料,阿桥分娩后因气血损耗,身体很虚弱,整日卧病在床,吃了许多补气补血的良药,也不见好转。阿铭听人说驴肉能补。心想,让阿桥吃些驴肉,也许她的身体会好起来。于是,就叫伙计宰了一头小毛驴,把肉放在锅里煮。谁知煮肉的伙计嘴馋,肉煮熟了,便从锅里捞出来吃。其他伙计闻到肉香,也围拢来吃,这个尝尝,那个尝尝,一锅驴肉不大会儿全进了伙计们的肚里。

这下,煮肉的伙计着了慌,拿什么给女主人吃?无奈,只好把剩下的驴皮切碎放进锅里,倒满水,升起大火煮起来。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伙计把它从锅里舀出来倒进盆里,却是一盆浓浓的驴皮汤。汤冷后竟凝固成粘糊糊的胶块。伙计尝了一块,倒也可口,于是把这驴皮胶送给阿桥吃。阿桥平时喜吃素食,不曾吃过驴肉,尝了一口,直觉得喷香可口,竟然不几餐便把一瓦盆儿驴皮胶全吃光了。几日后奇迹就出现了,她食欲大增,气血充沛,脸色红润,有了精神。

事隔年余,那位伙计的妻子也分娩了。由于家里贫穷,于怀胎期间营养不足,生产时几次昏倒,分娩后气血大衰,身体十分虚弱。伙计找来了郎中开了许多补药,吃了也不管用。伙计忽然想起阿桥吃驴皮胶那回事儿来。于是,便将头年煮驴肉熬驴皮的事儿向阿铭阿桥夫妻细说了一遍,并向他们夫妻借头毛驴。阿桥见伙计为妻子重病着急的样子,便给了他一头试试,伙计牵了匹毛驴回家宰了,把驴皮熬成胶块给妻子吃。果然不几日,妻子便气血回升,肤肌红润,大有起色了。

自此后,驴皮胶大补,是产妇良药,便在百姓们中间传扬开了。阿铭阿桥开始雇伙计收购驴皮熬胶出卖,生意十分兴隆。有些庄户,见熬驴皮胶有利可图,也相续熬胶出售。可只有好驴配上好水才能熬制出有效果的好胶来,故而阿胶的生产从材料源头便开始加以控制,大家更多的开始寻找好的驴资源,相应的,阿胶补血养血的功效也被世人慢慢熟知。

阅读
分享